3/27/2017

窺看南印度的人文與自然 ~Maharashtra~

2011年春天,在慈仁帶領之下前往不丹旅遊,留下了美好的回憶。她沒忘記我想參加她的南印度行程,六年之後,圓了夢。
登高一呼之下,招集了親朋好友,火速報名成團。
我們是純觀光,躲三月火熱的陽光都來不及;而其中另一半團員則是攝影愛好者,似乎無視於豔陽的熾烤,各式鏡頭伺候著,佩服。

雖說是南印度,但印度幅員廣大,光是南印度的面積就是台灣的18倍大,14天的行程能走多少地方?這個行程走訪的是印度中部的馬哈拉斯特拉邦Maharashtra、西南端的喀拉拉邦Kerala,以及南端的塔米爾納度Tamil Nadu等三個邦。只要不是以管窺天」,而是對當地人文有一定的認識,就算不虛此行了。
p.s. 南印度總共有五個邦(形同省份的單位名稱)Andhra PradeshKarnatakaKeralaTamil NaduTelangana以及歸中央管轄的聯邦屬地Andaman and NicobarLakshadweepPuducherry等。

3/10飛往香港,轉乘印度捷特航空Jet Airways班機,飛往孟買,這是我第一次搭乘捷特航空。抵達孟買機場時已是深夜,時間是次日(3/11)凌晨;通關後,住宿於離機場不遠的The Lalit Hotel


雖說只是手持簡單的數位相機我也是拿著腳架稍稍走動拍拍明亮的夜色;妹夫啟文則是典型攝影瘋狂愛好者一路看他總是盡量第一個下車抓住最後一秒才上車我們開玩笑說他到了全團就到齊了



位在印度馬哈拉斯特拉邦首府孟買的機場有個落落長的英文名Chhatrapati Shivaji Maharaj International Airport是以17世紀時馬拉塔帝國Maratha Empire的開國君主賈特拉帕蒂希瓦吉的名字所命名。它是2016128日所重新命名,唸這個名字舌頭會打結還是說簡單的孟買機場易懂。

印度雖然窮人多,GDP(國內生產毛額) 1820美元,世界排名141但國家門面不容小覷,孟買機場是座相當大氣的機場;個人覺得這是一座和貧窮搭不上線的國際機場。
p.s. 台灣GDP 22044美元,世界排名第34名。



孟買Mumbai
孟買位於印度中部馬哈拉施特拉邦Maharashtra西海岸外的撒爾賽特島Salsette Island上,瀕臨阿拉伯海,除了擁有天然的深水港外,它也是馬哈拉斯特拉邦的首府。
孟買是印度人口最多的城市,整個大都會區的總人口數,超過2500萬人。一個城市的人口比台灣總人口多到處是人,空氣灰濛濛,就多包容吧。


孟買還是印度的商業與娛樂之都,這裡是電影基地寶萊塢Bollywood的大本營。

3/11孟買市區觀光

站立橋上一窺千人洗衣場Dhobighat,有種走到貧民窟的感覺這個行業居然未沒落算是印度的特別之處吧



馬拉巴里山Malabar Hill山頂的尼赫魯公園,從高處對阿拉伯灣與孟買市區景觀最後一瞥。陽光下只見到阿拉伯海和海岸邊的密密麻麻建築

p.s. 尼赫魯Nehru是印度獨立後的第一任總理。

甘地紀念館Mani Bhavan SangrahalayaGandhi Museum)是聖雄甘地於1917~1934年訪孟買時的住處。


紀念館中的展示品包括他的書籍、傳記與生活影像紀錄。我和甘地合影一禎

201011月美國總統歐巴馬和第一夫人也曾造訪過這兒。

維多利亞火車站Chhatrapati Shivaji Terminus建於1888年,融合了華麗的維多利亞哥德式建築與傳統的印度建築風格,它於200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火車站大門兩側座落著公獅子與母獅子的雕塑,是意味著印度與英國嗎
這裡也是電影「貧民百萬富翁Slumdog Millionaire」拍攝的場景之一。


在車水馬龍的火車站前如何拍照又遇上逆光,鏡頭畫面容不下的大火車站,怎麼取景都不恰當,回來一看照片,刪除殆盡。

印度門Gate of India是孟買的標誌性建築,座落於城市南端海岸的阿波羅碼頭Apollo Bunder邊,這是當年為了紀念英國國王喬治五世和瑪莉皇后到訪而建的。

印度門上面以羅馬數字雕刻著喬治五世、瑪莉皇后抵達孟買登陸的日期1911年(MCMXI)122日。

印度門以黃色玄武岩和鋼筋混凝土為建材,是印度16世紀的古吉拉特邦Gujarat伊斯蘭建築和羅馬式勝利拱門的合體設計;建築物上方有四座穹頂,以及高度26公尺的塔樓,拱門每一邊的大廳,大約可以各容納600人。

印度獨立後,最後一批英國軍隊是從印度門離開的。
印度門是觀光客到孟買的必訪之地,若從水路抵達孟買市,從阿拉伯海看過來掠入眼簾的就是印度門我們看到的是背光的印度門,想拍個淨空畫面?別妄想,這是印度。

印度門朝陸地方向的正前方有座小公園,參天的椰子樹叢中立著一尊雕像,遊客不會關心的雕像這是馬拉塔帝國Maratha Empire的創立者、印度17世紀的民族英雄、印度海軍之父希瓦吉Chhatrapati Shivaji Maharaji騎馬的雄姿。清瘦的臉頰不像是典型印象中的印度人蓄著三角形的鬍鬚挺有意思的

印度門前方另一座地標格外引人注目這座美輪美奐又古典的大建築,就是泰姬瑪哈酒店 The Taj Mahal Palace,酒店有摩爾伊斯蘭式Moorish的拱門、廊柱,與文藝復興的圓頂緊鄰的酒店新館大樓就完全是現代建築
我們無緣住進這個高檔的飯店,也就只能拍拍建築物外觀,感覺它比印度門更吸引人。




傍晚搭乘國內班機從孟買飛往另一座城市奧蘭卡巴Aurangabad
奧蘭卡巴和孟買同屬於馬哈拉斯特拉邦,17世紀時開始建城,曾一度輝煌。繼海德拉巴Hyderabad蓬勃發展之後,奧蘭卡巴的輝煌也就式微了。
如今的奧蘭卡巴,則是以古蹟及遺址吸引觀光客的造訪。

住宿於市中心的 Rama International Hotel

3/12奧蘭卡巴阿姜達石窟(100公里/車程約2小時)→ 艾羅拉石窟(106公里車程約2.5小時)

阿姜達石窟Ajanta Caves1983年列入世界遺產】
石窟遺址位於印度中部馬哈拉施特拉邦Maharashtra Nadu的北部,德干高原文達雅山脈Vindhya Range的懸崖上,共有29個大小不一的石窟,是佛教僧侶建造的僧院和佛殿遺跡。


p.s. 德干高原Deccan Plateau是有名的熔岩高原,海拔平均500~600公尺,地質主要是白堊紀的玄武岩。德干高原東與東高止山脈、西與西高止山脈相連。德干梵文的意思是南邊、右邊。

阿姜達石窟群於西元前2世紀阿育王時期開始創建,直到西元7世紀為止。石窟大小不一,一般是方形的,內部裝飾則差別很大;那些保存良好的壁畫與出神入化的雕塑,被視為佛教藝術的寶庫。

阿姜達梵語的意思是「無想」。《大唐西域記》記載著唐代玄奘大師曾經到過這裡,並在這裡修道,書上提到玄奘描述過阿姜達石窟的盛景。而張大千也曾前往實地考察、臨摹,他認為敦煌壁畫確有受到印度佛畫的影響,但已是中國的佛教畫。

石窟的佛殿通常呈「U」字形,長方形前殿兩側有八角形「柱廊」,以柱子分隔出中殿和側廊,半圓形的後殿中央則安置著小型圓塔,天花板則是呈肋拱形狀。
作為僧院的石窟,通常是在大廳中央豎立著大型佛像,周遭則有許多修行的小廳。
進入每一個洞窟都要脫鞋,此行大家都有備而來,穿著涼鞋或便於穿脫的鞋子。

一號石窟座落在馬蹄形陡坡的東端,長度35.7公尺、寬27.6公尺的石窟外面,有著精心雕刻的外牆、圓柱、浮雕與雕塑所構成的長廊。洞穴裡有兩扇方形的窗戶,作為採光,以照亮內部。




石窟的大廳內有多尊菩薩的雕像,拱門及石柱上刻有飛天,大廳裡的圓形石柱、天花板牆面及圓柱上都有彩繪雕刻,牆壁則繪有羅漢像。
好吧這時候就驗證了攝影配備不足與技術不好,那麼就用眼睛觀賞吧。


四號石窟是規劃中最宏偉,卻未完成的石窟;裡面有一尊佛祖講道的巨大雕像,底座刻著銘文;這座石窟包括一個陽台、下面一個大廳、一個聖殿和一系列修行用小房間。石窟外是一排八角型石柱長廊。


佛祖前居然坐了一堆虔誠的信徒在此膜拜在這麼擁擠的空間加上川流不息的觀光人潮,我想連佛祖都靜不下心來寶貝也依樣畫葫蘆做勢跪蹲在一位修行師傅後面要我幫她拍照留念


十六和十七號石窟的入口有兩頭巨大的石象。十七號石窟裡的壁畫保存得最完整,彩繪最清晰、最美。




二十六號石窟是北傳大乘佛教Mahayana樣式的佛堂和神像舍利塔。柱廊和牆面上有各式佛雕。石窟左側有一尊長達7公尺的臥佛,相較於過去所看過的臥佛,這尊臥佛臉部的線條格外纖細清秀。



雖是走馬看花,但也算圓滿地參觀了阿姜達石窟,洞窟由外而內的雕刻工程與彩繪藝術,的確是件大工程,引人讚嘆。



參觀阿姜達石窟奉贈松鼠參觀艾羅拉石窟奉贈猴子






阿姜達石窟~艾羅拉石窟(106公里/2.5小時)

艾羅拉石窟Ellora Caves1983年列入世界遺產】
艾羅拉石窟群創建於西元7 ~11世紀,是世界上最大的岩石修道院與寺廟的複合體。

艾羅拉石窟共有100座以上的石窟,迄今公諸於世的有34座石窟;其中17座為印度教Hindu600~875AD)石窟,12座佛教Buddhist550~750AD)石窟,以及5座耆那教Jain800~1000AD)石窟,是匯集了三種不同宗教藝術大成的石窟群。

編號112號的佛教石窟,較印度教石窟來得樸實。
廊柱都是粗壯的方柱,相當樸拙。







編號13~29號是印度教石窟。
這些早期的洞穴主要祭祀核心為濕婆神Shiva
16號石窟凱拉薩Kailash寺廟,是供奉Shiva的寺廟,創建於8世紀中期,耗時約150年才完工。



這座1300年前的洞窟,是世界上最大的單塊岩石所雕鑿而成的洞穴,它的建築形式像個古代的戰車,將整座岩山由上往下,由外往內鏤空雕刻,堪稱為鬼斧神工之雕刻藝術。



這座石窟在傳達印度神祇毗濕奴Vishnu與濕婆神Shiva的故事。
象頭神Ganesha是代表「智慧與繁榮順利」的神祇。
濕婆神的妻子Durga也就是Parvati(雪山神女,代表生育、愛與奉獻的女神)
財富之神Lakshmi女神坐在蓮花池中,周遭圍繞著一群大象,大象用象鼻取荷花池裡的水,噴灑到女神頭上、身上,具有「財富」的涵意。

濕婆神與雪山神女並立,是代表著愛情的雕像。
旁邊是濕婆神的兒子Kumara與妻子的雕像,祂們倆中間有一根甘蔗,甘蔗外皮堅硬,裡面很甜,代表著甜蜜的愛情。旁邊則是毗濕奴騎著金翅神鳥迦樓羅Garuda;有著老鷹的翅膀、人的身體的雕像。
洞窟中間有一支巨大的石柱,高達38公尺。
登上最高處,可俯瞰整座石窟,更能彰顯出洞窟的宏偉。




印度教有三尊主神,Brahma是創造之神,Vishnu是保護之神,Shiva是破壞之神。
主殿高塔下層基座的大象是繁榮昌盛的象徵,這就是濕婆神寺廟的特性;石柱上的三叉戟旗柱Dhvaja Stambha也具有同樣的象徵意義。
中間牆面上雕刻的是印度史詩Mahabharata 戰爭。

登上階梯,牆面是各種形態的濕婆神雕像。
另有濕婆神的忠誠追隨者Ravana苦行時,生出10個頭的雕像。
其典故是每天早晨Ravana都會獻給濕婆神鮮花,有一天卻見不到花朵,祂卻生出另外9個頭來獻給代表濕婆的靈甘Shiva Lingam

站在二樓往上看,是一面高28公尺,闊60公尺的牆的背面,牆下向內部挖空6公尺深,就是我們所站立的地方,走廊上雕出成排的廊柱。真難以推測這面懸空的石牆,重量究竟有多少?
洞窟挖鑿的工程直令人讚佩。
二樓有許多美麗的大象石雕,也是從這塊岩石一體雕鑿出來的。


往下走,是ShivaParvati家族生活的雕像,祂們的家就叫做Kailash。下面是Ravana的雕像,祂有10張臉20隻手臂,Ravana用背部與手臂托起Shiva的家Kailash寺廟。

Kailash旁邊的牆面則是雕刻史詩《羅摩衍那》的故事。
Ravana是斯里蘭卡的統治者,祂將拘薩羅國王子羅摩Rama心愛的妻子悉多Sita綁架到斯里蘭卡,王子羅摩透過鳥、猴子等各種動物的協助,猴子群連起來造成一座橋,從印度連結到斯里蘭卡,經過一番激戰後,羅摩將悉多救回印度。

再往上走,是雕刻著一朵巨大蓮花的天花板,旁邊有獅身人面像的埃及繪畫藝術、美麗的守門員、精緻的情色雕像,這裡是祭拜濕婆神的祭祀廳;有一個代表著濕婆神的巨型靈甘lingam




編號30~34號的耆那教石窟。

p.s.關於耆那教
源於印度教和佛教的耆那教派是離開束縛的意思,耆那祖師是藉由禪定訓練和自我實現達到完美或覺悟的狀態。
耆那教派反對種性制度,不存在創造神、破壞神與保護神的概念;耆那教推崇的是正知、正見與正行;以五誓言:非暴力、誠實語、不偷竊、純潔行與不執著作為生活的核心。

在炎熱的氣候下參觀石窟看過甚麼已經渾然忘光印象鮮明的只是阿姜達的馬蹄形石窟外觀與艾羅拉的凱拉薩巨型岩石所雕琢而成的石窟

住宿 Rama International Hotel Aurangabad

p.s. 印度的種姓制度
印度的種姓制度起於西元前1500年的婆羅門教興起時期,西元前4世紀,孔雀王朝統一印度,印度教興起,種姓制度繼續延續。
現在「法律上」已經不存在種姓制度了。
「種姓」制度以婆羅門為中心,劃分出以「職業」為基礎的群體,被固定僵化成為階級森嚴的體系,它規定了社會地位權利與義務。

婆羅門Brahmin掌管宗教、祭祀,參與政治。
剎帝利Kshatriya充當武士,掌握軍事、政治大權。
吠舍Vaishya從事農業牧業和商業,屬於平民階級,沒有政治特權,必須供養那些完全不事生產的婆羅門和剎帝利。
首陀羅Shudra從事農、牧、漁、獵和各種被認為低賤的工作,不能參加宗教禮儀,不受政治、宗教、法律的保護。
達利特Dalit是賤民,印度語的意思是不可接觸者。

1947年印度獨立,種姓制度被廢除,身分證件不註記種性,就業、就學也「保障名額」,然實際社會運作與生活上,仍受牽制影響。
根據人口普查數據,目前達利特佔總人口數的16.2%   
以我們行程最後一個城市清奈Chennai來說,大多數人屬於首陀羅階級,佔當地人口一半以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