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2018

印度之旅-2 (佛陀之路20180113~19)

結束行程前半段的「舊皇城堡壘」文化之旅,接著的後半段則是「佛陀之路」。

佛教發源於印度,但在印度教興起以及回教累次入侵之後,印度再也看不到佛陀時代的佛教盛況了;若不是考古學家發掘出土,我們也就只能閱讀書籍而無緣親臨並目睹這些佛陀遺跡。
姑且不論所有遺跡的確切位置與聖跡是否都經過充分考證,能夠拜訪佛教的發源地,體驗一下佛陀之路,就非常難得了。

1/13
上午由德里搭乘國內班機(9W-2423 1050/1210)飛往位於印度東部北方邦Uttar Pradesh的聖城瓦拉納西Varanasi
隨即前往瓦拉那西東北邊的佛教聖地鹿野苑Sarnath(車程大約一小時)

鹿野苑Sarnath
鹿野苑是佛教在古印度四大聖地之一。是佛陀「初轉法輪Dharmachakra Pravartana」的聖地,釋迦牟尼第一次在此教授佛法,佛教的僧伽也在此成立。
*僧伽Sangha是佛教術語,泛指佛教僧侶;也就是受「具足戒」的出家眾。佛教信眾出家後,成為比丘或比丘尼,所應接受的戒律叫做作「具足戒」。

釋迦牟尼在菩提迦耶Bodh Gaya悟道成佛後,來到鹿野苑,找到了他原來的五位同修苦行的夥伴,為他們講解四聖諦。這五位因此有所證悟,隨即出家成為五比丘僧,成就了佛教僧寶,佛、法、僧三寶至此圓滿集結。
*四聖諦: 苦諦、集諦、滅諦、道諦。(太精深了,我不理解)

喬堪袛塔Chaukhandi Stupa
喬堪袛塔,又稱為五比丘佛塔,建於笈多王朝Gupta Empire。佛塔為覆缽型的八角形塔樓,是16世紀時的蒙兀兒帝國Mughal Empire所建。佛塔站立在小土丘上,傳說是五比丘迎接佛陀的地方。

冬天濃霧,飛機無法如時起飛、降落,公路也因塞車而完全無法掌控,我們的行程受到了影響耽誤了兩個鐘頭只能坦然面對
到了五比丘佛塔我們並未下車只是在車子前進中逆光按了兩下手機意思意思


抵達鹿野苑遺址


鹿野苑為佛教正量部中心,這裡有藏傳佛教信奉的大力金剛神Heruka(漢傳佛教的明王)與度母Drolma(多羅觀自在菩薩)的古蹟,說明佛教曾在此傳播金剛乘。

唐代玄奘曾在西元七世紀到鹿野苑,見證了當時的盛況。

繼印度教興起、回教入侵後,鹿野苑慘遭毀滅;12世紀末,鹿野苑大部分古建築都被突厥的穆斯林劫掠,建築物被嚴重破壞。直到20世紀初,在英國考古隊的挖掘調查下,此處才得以重現。

鹿野苑出土的遺址,目前被一堵磚牆包圍保護,成為一個清幽的公園,於每天的日出到日落對外開放。

達美克佛塔Dhamekh Stupa
難得的是佛陀初轉法輪紀念塔,達美克佛塔被保存了下來。
這座巨大的實心磚石、圓筒狀大塔,初建於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時期,重建於西元五世紀的笈多王朝。佛塔分上下兩層,上半部圓筒狀紅磚建築,佛塔高度33.5公尺,底部直徑達28.5公尺,向天空伸展;下半部則略成八角狀的圓柱,每個面上都雕鑿了內凹的佛龕,原本是安放佛像的,如今佛像已經不見了。塔身有精美的花、鳥、人物浮雕。
*孔雀王朝(約西元前324~185)開國君主是月護王Sandrokottos,繼承者是頻頭娑羅王Bindusara(約西元前297~272)
阿育王Ashoka(約西元前269~232)又稱無憂王,是第三代君主,頻頭娑羅王的兒子,是虔誠的佛教徒,帶來佛教的繁榮,後世稱他為佛教護法。
*笈多王朝:西元320~540年。是印度史上的黃金時代。

達美克佛塔西邊有一座磚造的圓形高台遺跡,屬於覆缽式古塔的基座,底座直徑約13公尺半,周圍有石欄楯、四座大塔門,推斷這是佛陀出初轉法輪的佛塔Dharmarajika Stupa。如今徒留的是遺址內的圓形磚基與殘破碑文的法王塔。

阿育王石柱Ashoka Pillar
佛陀入滅後300年,孔雀王朝的阿育王Ashoka篤信佛教。為了紀念與標示佛陀的出轉法輪地,阿育王於此豎立了一根非常著名的、有著四獅柱頭的巨大石柱,並擴大僧院佛塔。
後來不同時期的幾個王朝也是護佛的王朝,於是鹿野苑得以不斷獲得關注與維護。

阿育王石柱曾被破壞過,底部仍在原址,原柱高10公尺。已斷的柱身被保護在石亭中。
石柱的主要部份兩公尺多,目前保存在鹿野苑的考古博物館中。

鹿野苑博物館Sarnath Museum
鹿野苑博物館建於1910年,是佛陀所有聖地中最值得參觀的博物館之一,內藏出土的文物與佛教藝術珍寶,這裡獨一無二的鎮館瑰寶就是已成為國徽的阿育王石獅柱頭,以及笈多王朝時期的佛陀初轉法輪像。

石柱柱頭高2.31公尺,底座是鐘形,覆以內捲的蓮葉雕刻。柱頭是圓形,上面刻著四種動物,象、鹿、馬、獅,每種動物間以法輪隔開。在頂端有四隻獅子坐像的雕刻(這個獅像就是印度國徽的圖案)

法輪石雕殘片,原有32個幅條,現在僅剩四條。
所謂法輪指的是四聖諦(苦、集、滅、道)、八正道(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佛陀生平八相圖」石浮雕和「佛陀生平四相圖」石浮雕都是笈多王朝時代的作品。

佛陀開始在鹿野苑講道後,當時適逢雨季,雨季結束之後,僧團人數已逐漸擴大為60人,於是佛陀派他們到各地去弘法。
當時講道的精舍Mulagandhakuti Vihara,叫做根本香室精舍,如今已成只剩標記的廢墟。

遺址外圍的東面是錫蘭(斯里蘭卡)的摩訶菩提學會在1931年修建的摩犍陀俱提僧院Mulagandhakuti Vihara

天色已黑拍照毫無效果可言純粹是做個紀錄

寺廟是仿摩訶菩提大塔的建築,精舍中除了供奉轉法輪佛像外(仿鹿野苑博物館的佛像),佛像下方的密室保存著西北方與南印度出土的佛陀舍利。

寺中有日本藝術家介紹佛陀生平的濕壁畫,大鐘也是日本摩訶菩提協會捐贈。
寺中的菩提樹則是摩訶菩提協會創辦人達摩波羅Anagarika Dharmapala從斯里蘭卡的「菩提聖樹」切枝,帶來此地栽種的。


鹿野苑尚有各國寺廟。

告別鹿野苑,回到瓦拉那西市區。
印度的交通教會我們要有耐性,萬事急不得。

住宿 Madin Hotel
飯店是新的不遠處是瓦努納河Varuna River,這是恆河Ganges的一個小支流,以婆羅那神的名字命名。這是古印度吠陀時期管理天空、雨水、海水以及陰間法規的神祇。

Varanasi
恆河Ganges是南亞的主要河流,流經印度北部與孟加拉。恆河應該算是雅魯藏布江的支流,源頭是印度北部喜馬拉雅山南麓的冰川,橫越北印度平原後,匯合亞穆納河Yamuna River,最後在孟加拉邦分為多條分流注入孟加拉灣。恆河流到瓦拉那西Varanasi後呈現大轉彎,而確立它的神靈性。

瓦拉那西Varanasi又叫做BenaresBanaras或是Kashi,是印度北方邦Uttar Pradesh的城市,位於恆河Ganges畔,是印度教的一座聖城。
電影《Hotel Salvation》中文片名翻譯為《巴哈旺大飯店》,就是講一個印度老人前往瓦拉那西,住在恆河畔等待救贖(等死)的故事,拍攝主場景就是北方邦的Varanasi

瓦拉那西是古代迦屍國Kashi首都,Kashi意思是光的城市。
印度教徒認為能在瓦拉那西死去,就可以超脫生死輪迴的厄運,也相信在瓦拉那西的恆河畔沐浴後,可以洗滌汙濁的靈魂。在瓦拉那西的恆河畔火化後,將骨灰撒入河中,即能超脫生前的痛苦。
由於瓦拉那西有絡繹不絕的印度教徒在此沐浴、火化,造成恆河嚴重的污染與傳染病問題。

1/14
搭船遊恆河,觀日出。
即使在清晨五六點天尚未亮,視線模糊之中,往恆河河階的道路上依然人潮密集我們一個拉著一個深怕脫了隊迷了路

晨間濃濃的霧我們上了小船,但是啥子也看不到哪兒也去不了
倒是看到河岸邊聚集著不少虔誠的印度教徒,不畏寒冷依然在恆河晨浴



我們點了燈祈了福後,心意到了,也就離開了




離開瓦拉那西,朝恆河南邊比哈爾邦Bihar的巴特那Patna前進,這是孔雀王朝鼎盛時期阿育王建都的地方。
瓦拉那西到菩提迦耶距離約245公里,車行時間約5個多小時。

Bodhgaya
菩提迦耶Bodh Gaya又稱佛陀迦耶,位於巴特那城南,是釋迦牟尼悟道成佛處,佛教徒心中的聖地,也是佛教四大聖地之一。


釋迦牟尼受到牧女的乳糜供養而恢復健康後,走到尼連禪河西邊的一棵pippala樹(畢缽羅樹、菩提樹)下,用吉祥草鋪成坐墊,結跏趺坐(跏趺坐又稱蓮花坐,是禪坐的姿勢),發誓若不得菩提不起此座。
直到數日後Vaisakh Purnima(五月)滿月的日子,見東方有明星顯現,而成了「無上正遍知覺」的佛陀,梵語說就是證得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因此稱那棵樹為「菩提樹」,稱那座位為「金剛座」,稱那個地方為「菩提場」。

佛陀正覺後約250年左右,孔雀王朝的阿育王來此朝聖,在菩提樹下安置了一塊金剛座,並於菩提樹旁建立了一座塔寺,為佛陀伽耶大塔,又稱「正覺大塔」。

金剛座Vajrasana
在菩提樹旁是一個由阿育王Emperor Asoka於佛陀悟道之處所安置的紅砂岩厚石板金剛寶座,長約2公尺、寬約1公尺半、高約90公分,上面有鑽石形圖案的石板座,標記佛陀坐禪冥想之處。



菩提樹下這兒以砂岩欄杆包圍起來,裡面坐滿虔誠的教徒,我們還有其他地方要看,得在關門前抓緊時間,因此僅能從欄杆縫隙瞄一眼,匆匆走過。

摩訶菩提寺Mahabodhi TempleGreat Awakening Temple)
西元4世紀時,錫蘭國王的弟弟到印度朝聖時,倍受冷落與羞辱,於是錫蘭國王在菩提樹北側建造「摩訶菩提寺」,又稱「大菩提寺或大覺寺」,提供給錫蘭來的僧人使用。


菩提迦耶的金剛寶座塔是砂岩雕成,主塔高52公尺,形如金字塔,底部是邊長15公尺的正方形,寶塔向上逐漸收縮成方形錐體,頂部為圓柱形,上面立了一個銅製的螺旋形圓頂。塔底一層的四個角,豎有4個與大塔型式相同的小金字塔。大塔東門兩旁有佛龕,立著白銀鑄成的佛像,一尊是觀自在菩薩一尊是慈氏菩薩,佛像舉目望著菩提樹。

12世紀時,回教徒入侵,將寺廟破壞殆盡,14世紀時,緬甸國王又在阿育王塔寺遺址上重建寺院,後又遭洪水泥砂淹沒。直到1870年末,緬甸佛教徒在當時的孟加拉政府協助下,將摩訶菩提寺修復完成,這座大塔得以重見天日。

菩提大塔內的鍍金佛像是「降魔正覺」像,手印是「觸地印」。
要進入大塔的民眾大排長龍,我們完全沒有機會進去,也就墊著腳尖向佛像禮拜。


菩提迦耶現存的摩訶菩提寺建築群Mahabodhi Temple Complex占地總面積達將近五公頃,是古印度西元前5~6世紀最大的遺跡;包括高52公尺的主塔寺廟Grand Temple、金剛寺Vajrasana、神聖菩提樹Sacred Bodhi Tree,以及附近其他六個佛祖聖地Votive stupas,周圍環繞的古代奉獻佛塔等,由內而外的圓形邊界所保護。
第七個聖地蓮花池則在圍場之外。

寺廟區和蓮花池都被兩層或三層的循環通道所包圍。建築群低於外圍五公尺。
摩訶菩提寺經過多次修繕,於2002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七個聖地的說法,據傳是佛陀在這七個地方各花了七天時間冥思與修行,因此也被稱為七週聖地。第一個聖地是悟道之處(菩提樹)

神聖菩提樹Sacred Bodhi Tree
朝聖者到了菩提迦耶首要朝聖的就是菩提樹。
寶塔西側的大菩提樹,就是佛陀在樹下成佛的地方。佛陀Buddha意思是覺悟的人。樹的右側有兩個石刻腳印,傳說是佛和毗濕奴的腳印。(可惜因受限於時間,未及親眼目睹)
大菩提樹的樹枝多次被折下,代表佛陀送往世界各地佛寺供養、繁衍。原樹於1870年被風颳倒,現在的樹是原樹的「曾孫」。


Animesha Lochana Chaitya(祈禱大廳)
坐落在摩訶菩提寺東北側,是佛祖靜立冥想的第二星期,凝視著菩提樹整整一周的地方。


Ratnachakrama(寶石門廊)
寺廟北邊是佛陀禪修第三個星期的地方,佛陀散步冥想,來回走了18步,高高的石蓮花平台標誌著佛陀走路時的足跡。


Ratnaghar Chaitya
位於寺廟的西北邊,是佛陀第四星期冥想的地方。在這裡佛陀思考大論
Patthana(分析諸法)或依附起源的法則。據說在這段時間裡,佛陀的身體散發出六種顏色的光芒,而佛教徒則根據這些顏色設計了旗幟。



Ajapala Nigrodha Tree
緊接在中央道路東入口的台階上,有一根柱子標誌著佛陀第五週禪修冥思時所站立的地方,在這裡他回答了婆羅門Brahmans的疑問,講授並論述了人類平等的道理。




Muchalinda Sarovar
荷花池旁是佛陀悟道後第六周進行冥想的地方。當佛陀正在冥想的時候,下了一陣大雷雨,看到佛陀濕透了,蛇王Muchalinda就從他的居所出來,作為一個傘蓋保護佛陀免受暴風雨的侵犯。



Rajayatana Tree
位於寺廟的東南方,這是另一個佛陀花了一個星期在樹下冥想的地方。據說兩位來自緬甸的商人,叫做TapassuBhallika,他們向佛陀供養年糕和蜜,並聽從佛陀的教誨。他們是佛教世界的第一位奉獻者。該處目前用樹做標記。


冥想公園Meditation Park
位於寺廟東南邊的一座公園。公園裡有冥想的小屋、聚會和討論的場所。
有些穿著袈裟的修行者,席地而坐,研讀經書或打坐;也有些是坐在小小蚊帳一樣的帳棚內打坐。



遍布在大塔附近,有數百個小塔,據說是許願、還願而造的。

大塔南面牆外有一根阿育王石柱,據說是阿育王時代在印度遺留的四根石柱之一。

附近建有各國佛教寺廟,西藏寺廟因達賴喇嘛蒞臨進行法會,慈仁原想帶領我們前往斯里蘭卡寺廟參觀,可惜天已黑、寺廟已關門,不得其門而入。

冬天天黑得早,這也是無可奈何。

進入摩訶菩提寺Mahabodhi Temple範圍內都不能帶手機這是行程中我唯一一次使用相機拍照
沒帶相機的人就只能用眼睛去看用心去感受或者請帶相機的人拍照留念了

菩提迦耶沿途的街景也是前往聖地朝聖時值得紀錄的元素




釋迦牟尼佛的誕生地藍毗尼、悟道之處菩提迦耶、第一次五比丘講說佛法的鹿野苑、以及涅槃之地拘尸那羅合稱四大聖地,其中以菩提迦耶為最具重要意義的聖地。

*佛教手印
合十是最常見的手印,除了表示禮敬、虔誠外,也隱含著證悟空性、相印、無二無別。四臂觀音、千手觀音、龍王持此印。
觸地印又稱降魔印。釋迦牟尼在證悟前,以指觸地,大地裂開,將前來擾亂的魔女吸入地底,因此而得名。釋迦牟尼、阿閦如來持此印。
禪定印是佛陀於禪定時所持手印,或稱為定印。持此印者有阿彌陀佛、藥師佛、長壽佛、阿氏多尊者等。

p.s. 1/21上午慈仁傳了摩訶菩提寺緊急出口處在1/19晚上被放置兩枚炸彈的新聞報導給我。估計炸彈是衝著達賴喇嘛而去的,因為達賴喇嘛一月份整個月會在菩提迦耶。
達賴喇嘛與外國佛教徒朝聖者從1/2始,在地下室密室中舉行為期一個月的時輪金剛法會Kalchakra puja)
當天達賴喇嘛完成了他的宗教講話,並在當天退休;結果附近地面發生了一個小型的爆炸。
接著在摩訶菩提寺的4號門及靠近斯里蘭卡寺院分別又各發現一枚甘蔗炸彈
所幸及時被發現,緊急移除而未釀成人員傷亡與禍害。印度NIA國家安全局人員正著手調查中。
如今在達賴離開2/2)前,更徹底加強安檢。
我們感到慶幸,並感恩菩薩保佑。

1/15
尼連禪河Nairanjana
尼連禪河是現在的Phalgu River,位於菩提迦耶東邊約兩百多公尺處,河寬約一公里。佛陀時代這兒有一處有名的Ghat,附近的印度人在此沐浴淨身,洗罪。
在雨季,尼連禪河才像一條大河,平時河水是淺可見底,乾季時,泥沙淤積,河流呈現沙洲景象。

現在是冬季,尼連禪河一點也看不出來是一條河,只見一大片淤積的泥土,成為孩子們運動踢球的場所。這裡是全印度最貧窮的地方





佛陀在尼連禪河畔靜坐思維,經過六年苦行後,頓悟唯有脫離極苦與極樂,才是心靈平靜安穩的正道。豁然開朗後的佛陀離開苦行林,走入尼連禪河沐浴,淨身後因身體虛弱倒在岸邊,受到經過的牧女Sujata(難陀婆羅)的乳糜供養。(這時他的五位追隨者,誤以為佛陀吃不了苦,而不再追隨他)

蘇嘉塔村現在叫做巴卡羅村Bakraur。河邊有個小土丘,是阿育王為了紀念蘇嘉塔而建的佛塔Sujata Stupa,如今塔已毀壞,剩下土丘頂的一棵大樹,據說是當時蘇嘉塔的居住地點,植樹作為標誌以茲紀念。





王舍城苦行林與龍洞
佛陀苦修六年的苦行林沿途猴子成群,在寒冷的早晨中,它們聚成一團,相互取暖。




修行洞窟位於山頂上,行動不便的人就搭轎前往

佛陀修行的洞窟內有一尊修行的佛陀像,洞窟外面坐著一群虔誠的教徒與修行者。



從山丘上下來時見到附近的乞丐排排坐乞討,慈仁帶了許多糖果去佈施,我們幫忙發糖給他們,Jenny發糖時腳步稍走得快,漏發給一個小朋友,這位小朋友居然大聲叫著hellohello口氣很老練油條這樣的大環境要獲得改善豈是一朝一夕所能及



那爛陀Nalanda
那爛陀又稱那羅,意思是「施無畏」。
傳說該地原建有佛教寺院那爛陀寺,那爛陀寺是古代印度佛教的最高學府與學術中心。
寺廟南面的池塘中有條龍,名為那爛陀Nalanda,所以地名就取為那爛陀。那爛陀寺當地稱為那爛陀大學。


那爛陀考古遺址Nalanda Mahavihara
那爛陀廣大的出土遺址園區佔地面積超過15公頃,它包括西元前3世紀到西元13世紀的僧院及學院考古遺跡。



我們抵達時已是中午霧氣仍未散盡 
東區是僧院設計,包括學生宿舍、講堂、浴室、廚房、圖書館、貯藏室、蓄水池等。我們拍了一處據說是玄奘的僧舍。






西區的塔寺中,最莊嚴的就是舍利佛塔Sariputra Stupa。塔的起源是因舍利佛尊者在此誕生並入滅,於是阿育王特地建塔,以示尊敬與懷念。《阿彌陀經》中主要說法對象就是舍利佛尊者。
舍利佛塔共分三層,外觀雕飾繁複,在角樓的壁龕中,刻了許多尊佛像,描寫佛陀在菩提迦耶、王舍城、鹿野苑等地弘法的事蹟。





慈仁說以前來時可以登上塔寺而現在已經不准進入只能從外面拍建築遺跡了

那爛陀於2016年被列入世界遺產。

王舍城Rajgir
巴特那南方山區,四周環山,中間的一個大平原是當時強國摩揭陀國的首都王舍城,現在稱為拉吉爾Rajgir
*摩揭陀國意為「無害國、善勝國」。
王舍城Rajgir是佛教八大聖地之一,釋迦牟尼佛修行弘法的地方。
佛陀一生數十個雨季都在此處講經說法,佛陀的足跡踏遍王舍城,佛教第一座精舍就在城內,很多著名弟子諸如舍利佛Sariputta和目犍連Moggallana都在此皈依。
如今的王舍城已不復輝煌,留下髒亂、貧窮與不好的治安。


王舍城不僅是佛教聖地,也是耆那教的聖地;耆那教創始人代馱摩那Mahavira可能出生於王舍城附近的那爛陀。

竹林精舍Kalandaka
竹林精舍又稱迦蘭陀竹園,位於新、舊王舍城之間,是富有的修行者迦蘭陀長者Kalandaka皈依佛陀後,將它獻給釋迦佛陀修行的竹園,成為佛教史上第一座供僧團安居靜住的僧院林園。


釋迦佛陀度化拜火外道三位迦葉以及他們的的子千人後,就到這座王舍城外的竹園。而當時的摩揭陀國的頻婆沙羅王聽到釋迦佛陀已成道,就立刻趕到竹林聽佛陀說法,接著就在竹園中為佛及僧建造僧房。後來舍利佛與目犍連尊者也率弟子皈投到佛陀座下。


接近竹林精舍時看到馬路上很多人都拿著一根長約34呎的細細竹竿原來此地以產竹聞名但不知人人買竹子是要做何用途?


現在的竹林精舍園區裡就見到兩尊佛像一些竹子一棵大菩提樹與一個水池
佛陀時代的古建築都在回教入侵時被破壞殆盡,許多遺跡都是到1920世紀時才出土的。我們繞著水池走一圈。




Sone Bhandar Gold Treasury
參觀耆那教修行洞穴Sone Bhandar傳說這些洞穴原是頻婆娑羅王Bibimsara國王的寶庫1934年地震將右手邊洞穴的屋頂震塌了


進入園區後兩旁打掃的工人立刻放下手中的工作以親切的笑容與雙手合掌對我們說Namaste我們很驚訝也一一回禮同樣對他們說Namaste後來才發現他們不斷地說Namaste並以手勢表示要錢原來我們是完全會錯意了



Bimbisara Jail
頻婆娑羅王的牢房Bimbisara Jail,是過去頻婆娑羅王的親生兒子阿闍世王Ajatashatru為了篡奪王位,將他的父王與母后韋提希夫人囚禁於內外七重深宮之內的地牢遺跡



傳說韋提希夫人每天面向靈鷲山方向禮佛祈求,釋迦佛陀即帶著目犍連和阿難,以神通力,經天空進入王宮,出現在韋提希夫人之前,為她說出阿彌陀佛淨土的修行法門,這就是《觀無量壽經》的緣起。

往靈鷲山,進入白色牌坊不久,在左手邊有一處鐵網圍起來的石砌建築基座,是耆婆芒果園精舍Jivakamravana遺址。
耆婆Jivaka是當時頻婆娑羅王和阿闍世王的御醫,並負責照料佛陀在王舍城時的身體健康。這裡是耆婆獻給佛陀的芒果園精舍遺址。


王舍舊城四周被五座山峰所圍繞,佛經稱其為「靈山」。
新城是頻婆娑羅王的兒子阿闍世王所建,位於舊城北邊。

靈鷲山Gridhakuta Hill
位於王舍城東北方的靈鷲山,是環繞著王舍城周圍的五座山之一,釋迦牟尼佛領著千餘名出家弟子沿著這條山路小徑,一路行腳,進入王舍城。入口有白色的牌坊。
登上靈鷲岩窄小的石階梯,是一處說法台,佛陀經常在此宣講佛法,講述經文包括著名的《法華經》《摩訶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另有說法是這裡是笈多王朝時期佛塔的殘座,上面有一尊小佛像供信徒膜禮拜。
釋迦牟尼逝世後,弟子們曾在靈鷲山舉行第一次結集。

說法台上有信徒隨法師一起誦經我們這群俗人則只是去拍照的




在阿育王時代,王舍城已施給印度教婆羅門,後又有回教入侵,在印度建立回教王朝;所以靈鷲山既是佛教聖地,也是印度教與回教的聖地。

離山頂不遠,有些石窟是當時修行的比丘們天然的住所。

上山途中經過阿難尊者修行洞窟。洞窟內是一長條狀凸起的平台,應該是石床,窟內中央安奉著一尊小佛像供人祭祀。



這個洞窟裡很多白色的哈達都是信徒奉獻的在這裡我們還遇到一群藏人和出家比丘

繼續往上走,距離山頂不遠的轉彎處,有一處遺址上面堆有許多小小瑪尼堆,旁邊立著一個牌子,註明這是七世紀時中國玄奘法師的寺院。寺院正前方還有一個小洞窟。


1/16
毘舍離Vaishali
巴特那Patna是佛陀時期恆河邊的一個小村莊,佛陀晚年從王舍城出發,進行生命最後的旅程時,恆河渡船口就在這附近。



印度史詩《羅摩衍那》中,位於恆河北岸的城市毘舍離是強壯善良的跋耆國王毘舍離的國土。

毘舍離古城又叫吠舍離,意思是「廣大」,這座釋迦牟尼時代的大城市,位於現今的比哈爾邦Bihar巴特那Patna北邊,曾是跋耆國Vajji首都,是佛教八大聖地之一,佛陀曾預言將在此涅槃。

毘舍離是佛陀講授有名的《維詰摩經》聖地,當年佛陀姨母摩訶波闍波提夫人在此請求出家(佛陀出生七天母親摩耶夫人就過世,他是由姨母養大的),經阿難尊者(他是佛陀的堂弟)說情之後,佛陀特定「八尊師法」納女眾出家,此地為最早成立比丘尼僧團的地方。
佛陀滅度後百年,來自舍衛城的耶舍Yasa比丘遊化到毘舍離,召集了印度西部與東部共700名長老,在此城中進行第二次結集,針對比丘的戒律(法的體認)提出審議,並未得到東西方僧團的共識,史稱「根本分裂」。

毘舍離遺蹟公園內有阿育王石柱、佛塔及僧院遺蹟。



阿育王柱Pillars of Asokan是西元前三世紀時,印度孔雀王朝君主阿育王在北印度地區所豎立的一系列紀念柱,含破損的共有19處,平均柱高為10~13公尺,重可達50噸。

毘舍離遺跡公園內現存的阿育王柱,是阿育王為了標示佛陀最後一次正式開示說法之地而豎立的。高聳的石柱渾圓光亮,柱身平滑上面沒有刻文,柱頂倒扣著一朵造型優美的蓮花,蓮花上坐著一隻線條流暢、威風的石獅子。
毘舍離的這支石柱,竟不可思議地保存了兩千餘年,依然屹立。
其實我懷疑它是真品,但不論真偽,其精美細緻的程度,依然令人讚嘆。

阿育王石柱旁有一座紅磚砌造的覆缽式佛塔,叫做阿難舍利塔Ananda Stupa
阿難晚年主要在恆河以北的毘舍離地區遊化。考古學家在此發現了阿育王所埋葬的舍利容器,因而證實這個佛塔是阿育王所建造的。佛塔曾遭受盜墓者所破壞。

拉瑪康浴池Abhishek Pushkarini是一個水池,池中的水被視為聖水,傳說這也是獼猴獻蜜的地方。


整個毘舍離村莊似乎仍留在原來的時空之中。好似我們穿過時光隧道,回到佛陀時代。





離開毘舍離,車行途中經過一個很特別的佛塔,導遊順便提了一下,我也就在車上隨手拍下,回來整理照片時卻忘了這是哪兒,便line了照片請教德仁,她立馬回答我,是Kesariya Stupa,為慎重起見,她還特地去向當地導遊阿福確認。我比照網路上的圖片,確實無誤;我遇上一個專業的領隊與導遊真是沒話說。



住宿:THE IMPERIAL HOTEL

1/17
拘尸那羅Kushinagar
拘尸那羅意思是茅城。印度北方邦的拘尸那羅,是古印度列國時代,十六大國之一Mallas的首都;是重要的佛教四大聖地之一,釋迦牟尼在此涅槃。
佛教徒,特別是亞洲國家的追隨者,希望在一生中至少訪問一次這個地方。
涅槃Parinirvana/ Nirvana是佛教術語,有圓寂、滅度、寂滅、無為、解脫、自在、安樂、不生不滅等意思。
涅槃是將世間一切法都滅盡,永遠不再有生命中的種種煩惱與痛苦,也不再有下一世的六道輪迴。

釋迦牟尼選擇在拘尸那羅涅槃的原因有三: 拘尸那羅是念誦《大善見王經》的地方,拘尸那羅是外道須跋陀羅將要來拜訪、並聽聞佛法、並證阿羅漢果的地方,拘尸那羅是大迦葉在他入滅後,為他收拾遺骨和遺物的地方。

一位年老的外道婆羅門須跋陀羅Subhadra正在拘尸那羅修行,聽說佛陀將在當晚入滅,心想自己修行那麼久了,年紀那麼大了,仍有疑惑,便來到娑羅樹林中,請佛陀解惑。阿難不忍世尊勞累,但佛陀強忍病痛,請他進來,為他詳細解說八正道。須跋陀羅聽聞佛法很快就理解、並信受,而請求加入僧團。佛陀接受他的請求,當夜為他受具足戒,正式出家。於是須跋陀羅成為釋迦牟尼在世的最後一個弟子。
「具足戒」是指佛教信眾在出家加入僧團成為出家眾後,成為比丘或比丘尼所應接受與遵行的戒律。

車行途中,慈仁為我們講解阿難在佛陀涅槃前所發問的四個問題我沒有慧根只記得個大概回來從網路上補充些。
第一;佛在世時,大家都以佛為師,佛滅度後,以何人為師?
佛說;以戒為師;以波羅提木叉的無上戒法為師。
第二;佛在世時,大家依佛而住,佛滅度後,依誰而住呢?
佛說;依四念處(身、受、心、法),嚴心而住。「念」是觀的智慧,「處」是所觀的境界。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
第三;佛滅度後,對惡性比丘,佛在世時,可以設法調伏他們;佛滅度後,要用甚麼方法對付他們呢?
佛說;對惡性弟子,應默而擯之,不予理睬。
第四;將來結集經藏,第一句要寫甚麼?
佛說;以「如是我聞」為開頭。如今所有佛經均以「如是我聞」為首,表示所有的教誨均來自佛陀。
佛教不是宗教而是哲理

蘭巴爾塔Rambhar Stupa
佛陀荼毗塔,是佛陀遺體火化的地方。荼毘是焚燒、火葬的意思。
佛陀說:「世皆無常、會必有離、勿懷憂惱。」
佛陀交代以應轉法輪王Chakravati的葬法安葬遺體以香油塗抹後再以500米布裹最後蓋上棉毯放入棺槨中
棺槨分三層最外面是檀香槨中間是鐵槨最裡層放屍體的是金槨



阿迦羅塔Angara Chaitya又稱作蘭巴爾塔Ramabhar Stupa,遺跡位
於主佛塔東面1.5公里處,是當初大迦葉尊者引燃葬禮柴堆、火化
佛陀遺體的地方。

佛陀涅槃後,在火化之前,屍體被放置在一處平台上一星期的地
方,是一個逐漸向上縮小的紅棕色砂岩平台。
佛陀火化的木材是使用檀香木當時點火一直點不著直到大迦葉弟子趕到現場以手摸佛陀的腳像佛陀頂禮後材火才點燃似乎佛陀在等著大迦葉來向祂告別

佛陀火化後各國王族爭奪佛陀舍利,幾乎引發戰爭,這是佛教史上的八分舍利事件。

Matha Kuar Shrine
緬甸寺廟Matha Kuar 神龕內安置了一尊盤腿坐在菩提樹下的巨大佛
像(這種坐姿被稱為Bhumi Sparsh Mudra),基座上的題字證實它是
10~11世紀的雕刻佛像。
雕像下方是個方形池據說這是佛陀最後喝水的地方




臥佛殿MahaParinirvana Temple and Stupa
臥佛殿又稱大涅槃寺或大涅槃堂,是印度政府於1956年修建的。

寺廟是一座白灰、四周開了小窗戶的圓筒狀建築,內有一尊6.1公尺長,以一大塊黑紅色砂岩所雕刻而成的、全身貼著金箔的臥佛。佛像被放置在角落有著石柱的一個大磚座上,身上緊密地裹著金黃色的綢布。



身體向右側臥的佛像,右手枕在右臉耳側,面部朝西,它代表「死亡的佛」。據說12世紀時,為了躲避回教徒的破壞,佛像被埋入地底,直到19世紀中,才被考古學家挖掘出來,並將毀損、破裂的地方,以散布在四周的碎片,重新拼合、修復起來。

臥佛基座上雕有阿難、須跋陀羅、末羅酋長瓦吉拉婆尼Vajrapani,以及其他五位信眾。他們雙掌合十,神情哀傷。根據雕像型式與刻文記載看來,這是西元五世紀時的作品。


與佛陀一生有密切關係的三種樹是出生時的無憂樹Asoka Tree
Saraca asoca)、佛陀成道時的菩提樹Ficus religiosa與佛陀涅槃時
的娑羅樹Shorea robusta
臥佛寺門有兩棵娑羅樹,是重新種植的,用以標示佛陀在此入滅。
到了1956年,適逢佛陀滅度2500年,臥佛殿重新整建。

大涅槃塔Nirvana ChaityaMain Stupa)
臥佛寺正後方是一座巨大的米白色覆鐘式佛塔,就是被稱作主塔的
大涅槃塔,是在1876年被挖掘出來的。在挖掘的過程中,發現了一
枚銅板,上頭載有「Nidana-Sutra」的文字,敘述著這塊板子過去是
被一個叫做Haribala的人安裝在「Nirvana-Chaitya」,而這個人也是
安裝寺廟前面的佛陀涅槃雕像的人。
這也標示了佛陀入滅的確實地點。


大涅槃塔旁邊則是佛陀涅槃後停放七天屍體的平台

結束佛陀之旅,從拘尸那羅前往勒克瑙Lucknow (Chaudhary Charan Singh International Airport)機場,距離328公里,約5小時30分車程。勒克瑙搭機飛回德里(9W-771  1720/1830)

車程很長我們在車上吃便當食物豐富。再加碗乳糜就更完美了


往路克腦Lucknow途中經過Uttar Pradesh邦的Sarayu River這是羅摩耶那Ramayana出生地民眾頭頂物品走過河上的橋前往河中沐浴視為一
種朝聖活動

比哈爾邦是個貧窮的邦從車內拍了幾張當地民眾的照片







這趟行程中體驗過幾次野放拍下一張照片以茲紀念


1/18
德里Delhi
德理市區舊地觀光。
舊地不是不能重遊,但德里市區對我來說,真的沒甚麼意思。因為是搭乘凌晨起飛的班機,對我而言,市區觀光純粹是充填空檔、打發時間。但對於第一次到德里的人,四處看看總是應該的。其實我們幾乎一整天都在車上遊車河



126日是印度國慶,到處都塞車,印度門交通管制,從車上看到遊客遠處拍照,遊車河,避開汙濁的空氣也是好的。




慈仁招待我們去品嘗印度點心,我們嚐了Samosa咖哩餃、Bikaneri Bhujia像是科學麵、Pani Puri酸奶、Khoya Burfi像是豆糕、Rose Ladu





隔壁桌的當地人吃的是Vada Sambhar像是甜甜圈

甜點極甜,但還是有人採買。

巴哈夷靈曦堂Bahai House of Worship(蓮花寺Lotus Temple)
這是第二次拜訪這座巴哈夷靈曦堂。巴哈伊教Bahai Faith是伊朗人巴哈奧拉Bahaullah1844年所創立,在中東地區開始傳播,目前教徒遍佈世界地區,但以印度和伊朗集中度最高。
巴哈伊教是亞伯拉罕四大宗教之一,教義為「上帝唯一、宗教同源、人類一家」。




巴哈伊教在全球共有7座靈曦堂,作為巴哈伊信仰的禮拜場所,這座靈曦堂是伊朗設計師Fariborz Sahba的作品,完工於1986年。
靈曦堂有九扇門開向中心大廳,裡面可容納2500人,建築物高度超過40公尺,外表是白色的大理石,彷彿浮在環繞於周圍的九個池塘之上。


夕陽襯托著靈曦堂的建築挺美的



舊德里又是另一個世界。髒亂不堪




德里飛香港9W-78  0210/0940
香港飛台北CI-910  14:00-15:50 飛機delay超過一個半小時Jenny和我去lounge洗個澡喝點小酒消除行程的疲憊(對我來說,旅遊永遠不覺得累)

印度共有28處世界文化遺產,6處世界自然遺產與一處混合遺產。幅員廣大、人口眾多的印度,除了世界遺產,印度仍有許多人文與自然景觀值得找機會再訪。

每一次旅遊,都是心靈的滋養與成長,得到的滿足與愉悅無以言喻。旅遊的癮,每隔一段時間就會發作,樂於迎接下一個發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