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1/2019

青森初秋


臨時起意,就可以馬上買張機票飛往鄰近的國度,這調子頗合乎我急躁的個性;沒有特別的理由,就是腳癢,想去陌生的環境探索一下。
考量季節,屬日本最恰當;既然要去日本,就選個沒去過又可以體驗初秋的地方,於是青森雀屏中選。




今年七月開始,長榮每週三班,直飛日本東北的青森機場,回程也是一樣。太方便了,不必由東京或北海道兼程。

一個人出門,首重安全與便利,當然經濟也得列入考量,於是選了青森車站正對面的飯店。第一次住這家平價連鎖商務旅館,就給它按一個讚。在櫃檯人員的分析、鼓吹下,當場加入國際會員;雖說所兌換的折扣和現場繳的會費幾乎相抵,但以後就可以純享受會員優惠了,就算不再入住這家連鎖飯店也不算吃虧(有點驚訝與佩服於自己的精打細算)



JR bus初體驗
青森機場不大,機場出口的內側就立著看板,告示往返於機場與青森車站的巴士時刻表;不需要到戶外吹風,等車子來了再走出去,真貼心。
上車先抽取票卡,上面就是一個號碼「0」,表示從站牌0號上車,接著每站依序為123…。也不必擔心皮箱的重量,車站有工作人員或駕駛協助行李的安放。
 
返程車票 青森車站到機場

上車後司機透過麥克風,以禮貌的語氣廣播了一大串話,我完全聽不懂,聽到很多次的Aomori,只知道Aomori就是青森。
要下車時,車門上方的螢幕會顯示票價,我是0號站上車,下車就是終點站,螢幕顯示票價¥710。這時不用擔心沒零錢,將千元大鈔插入機器,機器會自動兌幣,而且是兌出9100元和1010元的硬幣,這時將車資和票卡一併投入票櫃就可以了,方便得不得了。

下車的地方就是旅遊中心,雖然我已經事先做了功課,但還是進去再度確認次日要前往八甲田山的班次時刻。
服務人員親切有禮,給了我往返的班車時刻表與價格,並指導購票機的使用,讓我覺得很安心。我想發展觀光就是要這樣的。

關於旅館
巴士抵達青森車站時,就看到將要進住4夜的飯店就在正前方,看網路上看到的圖片一樣,很放心。旅遊中心出來,過了馬路就是飯店了。
櫃台人員一番解說,鼓吹我加入國際會員(她一面說ちょっと待って,一面用電腦翻譯成英文,然後寫在紙上出示給我看,有意思),覺得不吃虧的情況下(4日住宿的折扣幾乎與會費相抵,但對日本的飯店有一定的信任度),就辦了一張會員卡。
事實證明不久後就派上用場了,除了訂房的小小優惠外,重點是還可以提早6個月訂房,非會員只能提前3個月訂房,所以在熱門地點或日期,會經常會訂不到房。
p.s.這家飯店供應簡單的免費早餐,雖說選擇性僅一般,但免付費也是不錯的。

這家飯店有因應環保的方案,續住的客人,選擇次日不整理房間,可以折價200日円,但清潔人員還是會把乾淨的毛巾掛在房門上。把垃圾挷起來放在門口,清潔人員會取走,並留下乾淨的垃圾袋。既因應環保又省錢,是一種雙贏的策略。

八甲田山紅葉
八甲田山是青森市南邊的火山山脈,是十多座火山群的山脈,屬於十和田八幡平國立公園,為日本百岳之一。除了有溫泉,冬天這裡是滑雪勝地,也是觀賞樹冰的地方。


八甲田山有登山纜車,很方便,往返的票價是¥2000。早上九點多的氣溫是6,搭纜車得排隊,人很多,應該說阿公阿嬤級的登山客很多。

纜車站的跑馬燈顯示,山頂有點落葉,中腹50%,山麓20%。既然來了,主要是親近自然,觀賞紅葉則是次要目的,有則加分,無也未減分。


雖然山頂壟罩著霧氣,但人們不減遊興,最簡單的就是沿著八甲田山頂森林路線走一圈。



田茂萢岳自然研究路遊步道又稱八甲田葫蘆步道,沿途經過三山展望台、濕原展望台、高山植物展望台、無毛岱展望所、田茂第一、第二展望所、青森冷杉林、山頂展望台,回到山頂纜車站。沿途天氣變幻不定,一會兒晴、一會兒陰、一會兒雨。告示牌寫著路程約一小時,我走了兩個半小時;因為來了一趟,想把握難得的機會,不捨得走太快,清涼的空氣,慢
慢走、慢慢賞景、慢慢拍照。

弘前城公園Hirosaki Park


弘前城又叫做鷹岡城,是日本的重要文化財。

弘前城是各代津輕藩主的居城,看過其它地區的天守閣後,初看到這座天守閣時,以為看錯了,心目中的天守閣應該都是高大宏偉,因為那樣才能發揮它的軍事防禦功能,不是嗎? 猛一看,嚇一跳,還以為走錯地方。
這座於1611年建造,最早是五層建築的天守閣,過了16年,被雷擊燒毀(因為裡面放了太多火藥)。
目前僅存的天守閣,是清津的第九代,以「箭樓」的名義向政府申請,於1810年建成的。規模很小,僅有三層樓,但它是日本東北地區唯一現存的古風天守閣。
下圖角落的天守移到圖中央的位置

東北角落的箭樓就是上方看到的天守
小到連日本觀光客都覺得驚訝的一座天守閣,大家先是議論紛紛,還有人笑了出來。待看了說明以後,知道它的典故與存在的不容易;建成以後的「劍樓」當「天守」,經過兩次移位工事後,把位在角落的箭樓,移到原來天守閣的位置,呈現在我們眼前,這時,應該會笑不出來了吧。
攀登陡峭的木製樓梯,我想著自己的膝蓋,此後攀爬這樣的樓梯,應該機會不多了,爬一次賺一次。
p.s. 還賺到從箭垛拍岩木山的機會( 角度較高)



弘前公園以櫻花聞名。今兒不是櫻花季節,離紅葉滿開也尚早(還要晚幾天才會紅吧),就參觀天守閣,公園的翠綠加上一點紅葉也是好看。





青森縣立美術館


感覺美術館的重磅主角之一是青森弘前市出身的藝術家奈良美智。
我就是為了看奈良美智的Aomori Ken來的。奈良美智的青森犬高度約9公尺,站在下面作為比例尺拍張照,才能感受其巨大。


八角堂的佛像給我的感覺是「佛」被困住了。

阿雷可Aleko大廳展示夏卡爾Marc ChagallAleko芭蕾舞劇佈景,夏卡爾的畫作,搭配普希金的詩、柴可夫斯基的配樂,以及隨著情節變化的燈光,酷極了。




三內丸山遺跡
這是1992年時為了蓋棒球場而發掘的繩文時代考古遺址據稱日本最大的繩文時代(西元前13000~300)聚落,目前朝著登錄世界遺產為目標

善知鳥神社
神社就位在熱鬧的街道邊,祭祀日本建國之神「天照大神」的三個女兒,被指定為代表青森縣的神社。據說這兒的鯉魚與鴿子都有靈性,當地人會到善知鳥神社祈求出入平安、生意昌隆;就像我們的土地公一樣。

用餐的幾則經驗
壽司與田酒
心想到日本一定要吃壽司、喝青森田酒,早早就選定了一家離飯店不遠的餐廳,哪知這是一家僅能以日文溝通的餐廳。當然啦這時就僅能運用肢體語言了。當我按著肚子告訴壽司師傅我已經吃很飽了,可是還有半瓶酒(指著酒瓶),請他推薦一點可以下酒的食物,他遞給我的依然是壽司菜單。只好問問坐在旁邊的日本人吃甚麼?他們雖不通英文,不過不擔心,拜智慧手機之賜,立馬翻譯,原來是青森名產新鮮海參。原來新鮮海參的口感是脆脆的,像是吃軟骨一樣。



p.s. 後來去了附近的佐藤商店買了兩瓶青森酒田酒回來獨飲。

海鮮丼飯
魚市場的海鮮丼飯,先買¥1500的食物劵,食物劵共有10枚,像是使用園遊券一樣,買白飯付一枚,在市場的新鮮生魚片中選擇喜歡的食材,分別依標示給商家一枚或兩枚食物券,這樣一來,就可以配出一碗自己喜歡的海鮮丼飯了。


干貝套餐
餐廳門口招牌畫著大大的干貝,所以我就點了干貝套餐,佐以青酒,確實滋味不錯。酒沒法兒喝完,請店家幫我蓋上瓶蓋外帶。(誰叫我是酒量不好的酒鬼呢)
有了酒,再去車站的商店街買剛出爐的干貝鹹派(又是干貝)、兩串叉燒、加上一顆香甜多汁的水蜜桃,就是一頓飽足的晚餐了。


物超所值的buffet
哪兒有這麼好康,可以花¥1300自助餐吃到飽?這一餐可幫弘前城公園之行加分喔。
靠著GPS的協助,找到食樂處樱家,門口遇到親切的店家人員。脫下鞋,換拖鞋進入餐廳,先付費再享用。主人很親切,說甚麼我完全聽不懂(決定學日文了),無妨,享用了家庭式氛圍的一餐。


Yokoyama熟食店
若非網路評價詪高,我壓根兒不可能會走到這種小巷弄內的職人小店的。美麗的老奶奶和她的木炭烤魚、關東煮與飯糰,為我的青森行劃下甜蜜的句點。




青森以產蘋果聞名,蘋果不是我的最愛,但到了青森,蘋果的產地,行道樹也是蘋果,不能不品嚐;於是我吃香甜脆的大蘋果、喝現榨的蘋果汁、吃蘋果脆片、蘋果乾,算是不虛此行。



p.s.看照片回顧,以至於遺漏了未拍照片的只要¥420就可以充分享受的大眾溫泉浴池(三溫暖)了

9/03/2019

都柏林漫步


愛爾蘭的夏末、初秋是旅遊的好季節;參加在地小團體的旅遊應該是個好主意;利用兩個星期的時間去台灣兩倍大的島嶼走一圈,時間長度應該差不多,說深入或許談不上,但肯定遠勝過走馬看花;於是就這樣下了決定。
訂了當地旅行團、機票與飯店,接下來就開啟感官之旅了。

受制於香港機場的不確定因素,在出發前5天,我取消了原訂國泰航空的機票,遠離是非之地;改訂阿聯酋航空,這時候用錢能解決的事,就是小事了。
飛抵愛爾蘭首都都柏林機場,搭乘AirCoach到車程約半小時的飯店,辦理入住手續,抓緊時間,展開市區漫步。 



在經過長時間的飛行之後,需要的是開闊的空間與新鮮的空氣。
第二次來到都柏林這座城市,漫步、慢步。(其實腳步並不算慢)


Merrion Square
就近前往距離飯店不遠的梅瑞恩廣場。
喬治風格的梅瑞恩廣場被認為是城市中最美麗的廣場。
三面環繞著喬治風格的連排紅磚屋;廣場西側是Leinster公爵屋、Taoiseach 政府大廈、愛爾蘭考古學博物館、愛爾蘭國立美術館、愛爾蘭自然史博物館。
廣場的中央是公園,公園中有綠地、有兒童遊樂場。公園中的雕像吸引我的目光;後來發現在這座城市中,雕像無所不在,無以計數。

我的目標是座落於公園西北角的Oscar Wilde栩栩如生塑像;王爾德悠哉地躺在巨石上,嘴角上揚、微笑望著前方的兒童遊樂場。

前方是他懷孕妻子跪坐的半身雕像。

王爾德於18551876年間住在梅瑞恩廣場一號,政治家Daniel O’Connell 住在58號,作家葉慈W.B. Yeats 則是住在82號。

王爾德只活了46歲,所以看不到他老年的雕像,有意思。生命的可貴不在於活得長久,而在於活得精彩。

An Dún Cuimhneacháin 是一座3公尺高、金字塔形狀紀念碑,是為服役期間死亡的愛爾蘭國防軍所立。這座英雄紀念碑以鋼框架、花崗岩板與鋼化玻璃板製成。紀念碑前兩位年輕人坐在地上作畫,使拍照下來的整個畫面變得生動。


Bernardo O’Higgins上半身頭像挺好看,他是智利民族獨立運動領袖。他帶領追隨者的名言是:夥伴們!以榮耀而活,或以榮耀而死!勇敢的人,跟著我吧!
他是西班牙和愛爾蘭血統的富裕地主的私生子。由於他體內流著一半的愛爾蘭血統,這位舉世聞名的民族英雄,愛爾蘭也與有榮焉。


Henry Gratton是政治家、演說家。(他是三一大學的校友,三一大學正門前也有一尊他的全身雕像。)。
這簡直就是一座雕像公園。




p.s. 所謂喬治風格的建築是指1720-1840年間,英語系國家出現的建築風格。當時是喬治一世~四世統治英國。房舍通常較寬、較淺,中心高度較高,入口處有門廳,窗戶大,如果情況許可的話,門前會留有綠地。



St Stephens Green
1877年議會法案通過,將聖史蒂芬綠園開放為公眾綠地,殊不知在1600年代,它是放牧的地區,後來成為都柏林富有人家休憩的地方,直到1880年,Arthur Guinness爵士出資購買,並重新整頓這塊綠地。






這處位於都柏林市中心的喬治式公園綠地,面積9公頃。
公園內的大湖是鴨子和其它水禽的棲息地,湖泊的水來自Portobello 大運河。

西北角的Fusiliers’ Arch 拱門紀念碑是紀念1899-1902年間,第二次Boer戰爭中,陣亡的的212名皇家軍人紀念碑。(英國與南非共和國的金礦之戰)


Guinness 啤酒廠已經在多年前去過一次,它不是我的所愛,所以這次就不再去了。

走出聖史蒂芬綠園,沿Grafton Street 北往,經過Nassau Street Suffolk Street 交界處的Molly Malone Statue 、繞過三一學院的外圍(對面有一座Henry Grattan Statue),到Temple Bar區朝聖後,覺得需要稍事休息,於是





提早吃個午晚餐,海鮮加啤酒似乎也挺搭配的。



再繼續往城市的另一端前進。

River Liffey
都柏林市區內有一條大河River Liffey,愛爾蘭語的意思是「生命之河」。利菲河長度132公里,它的主要支流是 River DodderRiver PoddleRiver Camac,還包括數十條小河與溪流。這條河供應都柏林大部分的水和一系列娛樂活動。
利菲河沿河有三個水壩,沿河有好幾個城鎮,最後來到都柏林,從都柏林灣流入愛爾蘭海。
從維京城市起點到現代,多個世紀以來,利菲河與貿易息息相關。它通過Grand Canal Royal Canal兩條運河,與River Shannon相連。

一向喜歡看橋,到了這座城市,既不是太匆忙,就沿著河岸漫步,欣賞它幾座橋樑。

沿利菲河往飯店方向()走,一路經過Halfpenny Bridge O’Connell BridgeRosie Hackett Bridge Butt BridgeLoopline BridgeTalbot Memorial Bridge Seán O’Casey Bridge Samuel Beckett Bridge Tom Clarke Bridge
由於橋樑跨度都不長,於是我採取迂迴路線;Halfpenny 從南邊走過去,Seán O’Casey 就從北邊往南走;這樣一來,不僅可以近看兩端建築物、河岸風光,無聊嗎?挺有趣呢!

Halfpenny Bridge 是迷人的拱橋,在1815年開通,是第一座穿過利菲河的人行天橋。直到1999年千禧橋開通前,它保留了跨越河流的唯一人行天橋的地位。

橋的跨度43公尺,寬3公尺,高出河面3公尺。上面結構是三個拱肋,每個拱肋形成6個部分。
它的名字源於在1815年橋開通後,行人過橋必須支付的價格「半便士」。
今日,它已成為都柏林的主要「紀念地標」之一
Halfpenny 橋首次開放時,每天有450雙腳走過這條橋,如今每天有超過3萬人穿越這道橋。

O’Connell Bridge 與流行的觀點相反,它的寬度大於長度5公尺
O’Connell橋樑的美在於細節,砂岩欄杆、修飾碼頭的漂亮花環、迷人的巴黎燈、隱藏在西風碼頭的河流石階等。
O’Connell Bridge 1794年開通的橋樑,它被認為是都柏林城市和居民的心臟。橋的北面接連歐康諾街。



歐康諾街全長只有500公尺,從南到北有好幾座紀念碑。
Nelson’s Pillar1966年被砲彈炸燬,這個舊址於2002年開始安裝了新地標。如今豎立的是一座高度120公尺的Spire of Dublin尖塔,它由八個空心不鏽鋼錐形截面所組成,鋼材經過處理,以改變其光的反射量。當尖塔底部燈亮起來時,光線會透過頂部尖端10公尺的11884個洞照射出來。

在歐康諾橋轉角,新古典主義風格的Custom House海關大廈是都柏林的地標之一。


Rosie Hackett Bridge 這是座20145月才開通的大橋;低矮、單跨的混凝土結構,設計簡潔,是座以公共交通為優先考慮的橋樑,橋寬26公尺。

Butt Bridge 只用了51年。1879年時它是一座美麗的橋樑;然而美麗卻造成了它的消亡。因為它的行車道狹窄,造成車子直接阻塞在靠近大橋的進出道路。於是建造了取代它的Talbot Memorial Bridge

Loopline Bridge 也叫做Liffey Viaduct (利菲高架橋)、都柏林市交界鐵路橋,連接南北城市的鐵路服務。建於1891年的這座橋樑是城市中最具爭議的橋樑,因為它阻擋了Grandon海關大樓的景色。

Talbot Memorial Bridge 是一座低調的三跨結構橋樑,中央跨度34公尺,混凝土外觀。橋樑擁有4個車道和人行道,很適合步行。橋名是紀念都柏林的活動家、苦行僧Matt Talbot

National Famine Way 


Seán O’Casey Bridge 是人行天橋,座落在兩個中國花崗岩碼頭上。橋樑以愛爾蘭劇作家Seán O’Casey的名字命名。



Samuel Beckett Bridge 設計大膽,是不對稱的標誌性橋樑,位在Sir John Rogerson 碼頭上。鋼材質的Samuel Beckett Bridge也是座移動橋,是都柏林的海上通道,距河面48公尺;可水平旋轉90度,以直角穿過河流, 跨度123公尺。



Tom Clarke Bridge 是利菲河出海口上的一座橋,建於1984年,橋面是可以開啟的,以因應船隻的進出。不到一分鐘時間就可以提高80度的開放跨度,以橫跨河流最寬處150公尺。汽車通過這座橋需要付費。

一口氣經過這麼多座橋樑,很過癮;也有點累。
回到飯店附近的超市買了水果,好好休息,以迎接接下來11天環愛爾蘭島的行程「Driftwood Discover Ireland」。

Trinity College Dublin
都柏林聖三一大學是在1592年繼牛津和劍橋大學之後,應伊莉莎白女王的要求而設立的,已經有400多年歷史,是英國和愛爾蘭最古老的七所大學之一,也是愛爾蘭大學的領導者

著名的校友有諾貝爾獎得主爾尼斯特華頓Earnest Walton、文學家奧斯卡王爾德Oscar Wilde(道林格雷的畫像)、強納森史威夫特Jonathan Swift (格列佛遊記)、劇作家薩繆爾貝克特Samuel Beckett及柏蘭史杜克Bram Stoker(德古拉)。

Book of Kells
第二次造訪三一學院,這回的重點是圖書館。
學校擁有的世界巨著凱爾斯聖書(Book of Kells)是一部有著華麗裝飾文字的聖經福音手抄本,是早期平面設計的範例之一。
凱爾斯聖書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古書之一,約在西元800年左右由蘇格蘭西部的僧侶凱爾特修士繪製,絕大多頁數都有蓋爾花紋、人物、動物等色彩鮮豔而豪華的裝飾。
這部總頁數680頁的牛皮書包含了新約聖經四部福音書(馬太、馬可、路家、約翰),現在則永久保存在這裡。
都柏林聖三一大學是愛爾蘭排名第一的大學、世界大學排名第61名。富比世評選它為世界最漂亮的校園之一。

原來計畫在抵達都柏林當天上午就來朝聖,但是網路上一致表示人滿為患,又說值得一訪(每年有超過50萬人次造訪),直令人猶豫。
於是預先網路購票,利用離開都柏林的前一天,趕在第一批入場。



長廳Long Room 是老書院的主室,珍藏近20萬冊最古老的圖書。
長廳兩側陳列著大理石雕像,廳中有一把愛爾蘭最古老的豎琴(約產於15世紀),豎琴是凱爾特遊唱民族的特徵。長廳中也展示著1916年愛爾蘭共和國的獨立宣言。






凱爾斯聖書展廳禁止拍照,每天會翻開兩頁供參觀者瀏覽。

我雖全然不懂內容,但是能瞄上一眼這本超過1200年的書,也算是長見聞了。
 Ogham stone上面的刻畫是古威爾斯語


p.s. TripAdvisor 都柏林排名第二的景點(共304個)

Campanile 
聖三一學院的鐘樓是都柏林的地標之一。由當時Armagh大主教(Archbishop of Armagh)所贈,1853年建成。

鐘樓高30.5公尺,主要是花崗岩材質,雕刻部分是波特蘭石。底座基石上有荷馬、蘇格拉底、柏拉圖、Demosthenes 的雕像。
鐘聲響代表有兩種情可能的況發生,一是考試鐘聲,一是葬禮的鐘聲,要懂得判斷。大學的傳統和迷信認為從鐘樓下面走過會考試不及格。
鐘樓旁立著George Salmon大理石雕像(大理石來自Galway),他是數學家、神學家、國際著名象棋選手,14歲就進入剩三一學院就讀,55年後(1888)成為教務長。Salmon的雕像立在那兒,看著幾代的學生來往。

另一尊雕像是William Edward Lecky,他是愛爾蘭的歷史學家、散文家,政治理論家。

聖三一學院主要大門旁立著Oliver Goldsmith,他是愛爾蘭詩人、小說家、劇作家。


三一學院對街的希臘風格的雄偉建築是Ulster Bank,這愛爾蘭最古老的銀行。


結束了11天的環愛爾蘭島旅遊後。在都柏林多留了一天,只為多看它一眼。

Kilmainham Gaol 
2019120日開放參觀。
建於1796年的監獄,見證愛爾蘭1820世紀間動盪的歷史;昔時的監獄、今日的博物館。博物館入口上方有五條蛇交纏在一起的標誌,不知它的意涵。




許多愛爾蘭的革命者,包括1916年復活節起義的領導人,都被英國人監禁於此、並處決。院子前方是執行死刑的地方。
監獄裡的囚犯之間沒有隔離,男性、女性、兒童都可以關在同一間牢房中,一間牢房面積28平方公尺,每間牢房最多可以關五位囚犯,只有一根蠟燭用來提供光與熱,一根蠟燭要用兩個星期,因此囚犯大部分時間都是處於寒冷與黑暗中。
間域中的罪犯以各種名目被拘捕,兒童有時因輕微的盜竊被捕,最小的年齡是7歲,而許多成年囚犯被運往澳洲。女性囚犯的條件惡劣,男性囚犯可能會有鐵的床架,女性囚犯很多都睡在一般大廳的稻草上。

1936年,政府原考慮拆除監獄,但代價令人怯步。
於是輾轉到了1960年,由志工開始進行清理與修復,並改為博物館。
現在成為愛爾蘭民族主義博物館,提供有關建築的導覽服務。沒有碰上導覽時間,因此就免費參觀博物館。頂樓的藝廊展示當代愛爾蘭監獄中的囚犯的繪畫、雕塑與珠寶作品。



Kilmainham Gaol是歐洲最大的無人監獄之一。沒有囚犯;只有歷史。

Dublina 展示中世紀的都柏林,維京時代的城市、維京軍艦上的生活、維京人的街道、房舍、生活。
基督教會座堂(Christ Church Cathedral)是都柏林最古老的建築與朝聖之地。以其美麗的建築和精美的地磚而聞名,擁有著名的12世紀地窖,是英國和愛爾蘭最古老,最大的地窖之一。教堂外角落立著紅磚色的亞美尼亞種族滅絕屠殺紀念碑。




第一次到都柏林時,一個人參加台灣旅行團,當時匆匆忙忙地參觀兩、三個景點,覺得意猶未盡;這回多給自己兩天的時間,自己規劃行程,隨意走、慢漫遊,很滿足。









加上有好同學玉雪相伴,一起留下不少足跡,更開心、更難忘、更值得日後回味。
玉雪性子溫和,和我截然不同;所幸我們步調尚稱一致,配合得挺不錯(我說的,她不一定認同),算是不虛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