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過了漫長的34個月,終於等到這個規劃許久的旅程;在五月下旬就早早買了機票,卻在行前一個多月,被通知因受到上海疫情的影響,而取消了接下來的航班;匆忙之中,速速另外訂票。接著在出發前20天,又突然被通知取消出發的航班,由早上出發被改為下午出發,真可謂是一波三折。
近期又遭逢晴天霹靂的家變,整個人更是措手不及、心慌意亂;頭腦都難以保持清晰。
曾想過在此時是不是要取消這趟期待已久的行程;卻又同時矛盾地有一種想要逃離現實的渴望,想利用逃離來修復心情,期盼這趟旅行能得到最佳紓解。
旅行使身、心、靈愉悅,一直是我最愛的生活態度,就讓我繼續旅行吧。
和疫情前大不同的是出發前得先登入Visit Japan Web (集移民關、海關及檢疫手續於一體);透過事先的網路審查,期待縮短了入境通關的時間,以及減少通關作業的人潮。
儘管先後已經接種過五劑COVID-19 疫苗,依然不敢大意,提醒自己出門在外得時時戒慎恐懼;原以為需要戴上n95口罩,結果在桃園機場發現戴n95口罩的人竟是寥寥可數,四周的人多數只是配戴一般外科口罩。可能是從台灣出發的關係,讓大家比較安心吧。
飛機落地後,出示事先透過網路「疫苗審查」通過的QR CODE ,確實發揮了功能,審查速度相當快;到了「移民關審查」也還算順暢,但是領取行李後,要出示「海關審查」QR CODE的部分,就慘了,彎彎曲曲的人龍,是找不到隊伍尾巴的那種狀態;於是把事先在機上向空服員索取、填寫的紙本「海關申報單」拿出來,直接走去通關,完全不需要等待。相信不久後,日本機場會找到因應之道。
關西機場往京都市區的交通工具,最方便的當數「關空特急( HARUKA EXPRESS)」 。抵京都後,再轉搭京都市營的地鐵「烏丸線」。飯店就座落在地鐵站的出口附近。
入住飯店時已近九點了。室外氣溫14度,但因天氣乾燥,只是覺得稍有涼意,一件薄外套也就打發了;看當地人好像穿得厚一些。
抵達京都的第一餐,去吃起源於京都的「麵匠たか松四条店」的つけめん(沾麵),它是以石磨的五穀雜糧麵條和雞肉海鮮湯的沾汁為特色。
因天氣乾燥,飯店房間內的兩個加濕器都啟用。第一天就在空中、陸地的遷移中結束了。
秋色斑斕
秋高氣爽的天氣,真如堂是我的第一個目的地。
真如堂Shin-Nyo-do (真正極樂寺)
位於左京區的真如堂,祭祀本尊阿彌陀如來,被認為是保佑女性特別靈驗的一座寺院 。
每年的11/15是「十日十夜別時念佛會」的結願日,神社一年只在這天「御開帳」對公眾開放一天。
佛櫥的中央,供俸著木頭雕刻而成的、最古老的「點頭阿彌陀如來像」,祂的左手側是「千手觀音像」,右手側祭祀的是念持佛「不動明王像」。
千手觀音能庇佑信徒延年益壽、治病、婚姻和睦、愛情圓滿等。不動明王據說是曾幫助陰陽師安倍晴明復活的一尊神佛。
境內的重要文化財包括本堂 、三重塔、鐘樓堂、庭園、藥師堂、開山堂等。
每年御十夜的「十日十夜(11/5~15) 別時念佛會」後,信眾可以享用相傳可以預防中風的「御十夜粥」。真如堂十夜粥是雜炊粥的起源。
在16日到訪,錯過了念佛會的盛況,但不影響虔誠的心;同時我也是來賞紅葉的。
秋葉環繞的「三重塔」呈現出一種寧靜的意境美。
哲學之道是左京區琵琶湖疏水旁的一條2公里長的小道,經過的寺廟有慈照寺、法然院、永觀堂、禪林寺、南禪寺、熊野若王子神社等。路名來源於京都大學的哲學教授西田幾多郎每日在此冥想。
哲學之道也是日本百選道路之一,是賞櫻賞楓的地方。接著便轉入樹葉「開始變色」的永觀堂。
禪林寺Zenrin-ji(永觀堂)Eikan-do
位於京都東山區的禪林寺,是淨土宗西山禪林寺派總山,一般統稱為永觀堂。供俸的本尊是阿彌陀如來。自古即有「紅葉的永觀堂」稱號。
寺中有3000株紅葉。著名的景點為御影堂 、錦雲橋、水琴窟。
雖是平常日,永觀堂參觀的遊客也是不少,但大家都很守規矩,一個個排隊進去參觀寺中的典藏寶藏與紅葉。
從永觀堂的南門出來,接著前往紅葉「見頃」的南禪寺。
南禪寺 Nanzen-ji
南禪寺是日本最早由皇室發願建造的禪宗寺院,為日本禪宗的最高寺院,本尊為釋迦如來。南禪寺的三門有歷史價值,為重要文化財。
南禪寺亦以賞櫻與紅葉聞名,天授庵此時已紅葉繽紛。
接著走過於1890年所造,把琵琶湖的水引到京都的水路閣(水道橋)。古意盎然的水路閣長度為93.2公尺,高達9公尺,很有歐洲的味道,年輕人似乎很喜歡在這兒取景拍照。
蹴上傾斜鐵道在當時是為了運送輸水道興建所需物資而建造的,如今卻成為遊客拍照的景點。
轉個彎再走到Nejirimampo (Keage Tunnel) 隧道口,這是個用磚塊為材質,以螺旋狀建造而成的隧道,它能承載上面輸送興建琵琶湖水道的物資以及很重的鐵軌。隧道口上的四個漢字「雄觀奇想」,還是請教日本住了四十多年的同學Eiko才知道的。
紫雲山頂法寺Chōhō-ji Temple
通稱為六角堂(Rokkaku-dō),是天台宗的寺院。供俸的本尊「如意輪觀音」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之一,有二臂、四臂、六臂、八臂、十臂、十二臂等等不同形象,以六臂像最為普及。
菩薩手持如意金輪與如意寶珠,意為廣施有情,大轉法輪,破除煩惱,以及成就菩提。
寺院的本堂建築為平面六角形狀,故通稱「六角堂」。
寺院內著名的六大景觀是聖德太子沐浴之地(池坊)、肚臍石(京都正中心)、結緣六角柳樹(嵯峨天王和王妃結緣的柳樹)、十六羅漢、地藏王(數量很多而被稱為地藏山)。
16羅漢旁邊有尊頭部微微傾斜的地藏,叫做「合掌地藏」,傳說祂是在思考著要不要滿足來訪者的願望。若虔誠地祈求而不貪婪的話,願望就會實現。姑且一笑。
才下午四點多鐘,天色就很快變暗了,無法拍出清晰的畫面來,太陽一下山,天氣就馬上轉涼。
走了一天,我乾脆到飯店旁邊的大丸百貨買些水果和熟食回飯店吃晚餐。
很多天沒喝咖啡了。次日一早即去附近的「咖啡蔦家 Coffee Tsutaya」喝咖啡。早晨的一杯咖啡確實能帶來滿滿的活力;咖啡相當順口,店內的裝潢也非常搭配古都的風格。
京都御苑 Kyoto Groen National Garden
京都御苑佔地面積約65公頃,東西寬700公尺,南北長1300公尺。在明治維新以前,這裡是天皇的居住地。
御苑的中心是當今天皇的「京都御所」。
京都御苑是京都御所的外城,護衛著京都御所。在江戶時代,京都御苑內曾有140處王公貴族的宅第。現在成為京都市內最大的自然空間和歷史公園。
因御苑的幅員廣大,無論是散步、觀景都非常舒適,走著走著都恍惚覺得那是個人專屬的空間;感覺京都御苑是個很適合常去散步的地方。
元離宮二條城
二条城是江戶時代京都的中心,幕府德川家康的城堡與御所。
這是建於1603年的木造城堡,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是古都京都的文化財之一。
本殿維修中不對外開放,天守閣目前則只剩下遺跡。
西本願寺Nishi Hongan-ji
西本願寺建於1272年,是淨土真宗本願寺派的本山,正式名稱為「龍谷山本願寺」。
境內殘留許多以桃山文化為代表的建築和庭園。
西本願寺在1994年(平成6年)被指定為國家史蹟,同年12月以「古都京都的文化財」登錄為UNESCO 的文化遺產。
下車時經過寺外圍牆,遂抓緊夕陽餘暉,拍下了壯麗的唐門。
二訪蔦家咖啡,方注意到店裏有分吸菸和非吸煙區,其實毫無效果;我喝完咖啡,便速速離開,不宜再去了。
八坂神社是全日本3000多間八坂神社的總本社,因位於祇園,又稱為祇園神社。是京都香火最旺的神社之一,也是非常熱門的景點。
神社建築為「祇園造」神殿及拜殿,分為兩棟,但有同一個屋頂。
神社祭祀的是日本神話中的「素盞嗚尊、奇稻田姬命、八柱御子神」等。
當驟然看到「惡王子神社」的名稱,很是奇怪,查了資料,方知道這個「惡」是「強」的意思。原來「惡王子神社」就是供奉神話傳說中的天照大神的弟弟「素盞嗚尊」的。
「美御前社」顧名思義,拜了會變美,神社前還有「美容水」涓涓流出。神社旁邊則列著一排排奉獻者的名字,其中光是早稻田美容學校就洋洋灑灑地列了一大排。
階梯旁還有一座祈求姻緣的「結緣神社」。
覺得這裡是純觀光景點。參觀步道的兩側盡是販售美食、紀念品的攤位。
知恩院Chion-in
知恩院是淨土宗的總本山。
抬頭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高高掛著「華頂山」匾額的三門。
三門前正面陡峭的石階是所謂的「男坂」,而右手邊和緩的石階則稱「女坂」。體力、腳力不佳的人通常選擇走女坂,我屬於後者。
爬上石階先抵阿彌陀堂,阿彌陀堂的本尊是阿彌陀如來。
由「勢至堂」再往右上走一點,便是「法然上人御廟」 。御廟內設有讓人打坐誦經的坐墊,抵達時看到一位年輕人正坐在裡面閉目打坐。此處的視野良好,可以看到市區景觀。
順著藏經閣後方的階梯攀登而上,又是相當一個特別的地方。那兒放置的是寺內一座達70噸重的巨大吊鐘。據說每年的除夕夜,會由齋戒沐浴後的17位僧侶一起敲響除夕的鐘聲,僧侶們是整個人仰躺,以倒掛的姿勢來敲鐘。
巧遇一群校外教學的師生前往參觀這座鐘,顯然這是文化的教育之一,令我感到驚訝。原以為寺廟和神社的「唐門」都是金碧輝煌或極為壯觀的,沒想到知恩院的唐門很不起眼。
拉麵、壽司都吃過了,接著來嚐鰻魚飯。
結束四天單獨行動,接下來便是進入要和伙伴們會合,一起繼續走行程的階段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