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7/2015

南美遊記 祕魯篇

圓夢馬丘比丘

膝關節逐漸衰退中,趁著還能走,圓了夢。
一趟旅程,馬丘比丘、伊瓜蘇瀑布、百內國家公園的夢圓了。

這趟旅行時間很長,走過四個國家,出發前的準備功課不少。
首先;自動去掛旅遊門診,打黃熱病疫苗,花了2105大洋,價格不菲,和團費可匹配。結果在說明會時,領隊說我們走的不是亞馬遜的支流,沒有枯水期,就不會遇到蚊蟲孳生的狀況,只要帶「防蚊液」就可以了。算我多此一舉,所幸打了疫苗並未呈現副作用。當然防蚊液帶了,止癢藥膏也帶了;有備無患。
雖是南半球的夏季,但到高海拔的山區,還是會「涼」,加上冰河國家公園的溫度肯定是「凍」,準備的衣服得是涵蓋四季之需。
加上;書上寫著南美的夏天,氣候多變;一天之中可以由熾熱的陽光,瞬間轉變為狂風、驟雨,考驗著人類與大自然搏鬥的能耐。(也真的讓我領教到了)
雖然過去旅行從未有腸胃症狀,但這樣長時間的行程,因應的藥品不可不備。
而南美洲治安差的新聞報導亦屢見不鮮,既然這樣辛苦,還要去嗎?
是的,只因不想此生遺憾。

搭乘傍晚的華航飛往洛杉磯,於中午時刻抵達。
這趟飛行有三個新體驗;經歷了最大、時間最長一次亂流,整個人幾乎從椅子上被彈起,所幸安全帶扣環扣得緊,覺得亂流時間長到頭發暈,得閉上眼睛休息;身邊一位年輕女性,在飛行途中,被我看到用擠奶器擠了兩次奶,她身旁的男士拿著擠出來的奶,去洗手間倒掉;團員中有位男士,過美國海關時,被叫進小房間問訊,久久不見出來,搞得大家很緊張。

我們飛機起降洛杉磯的航站是TBITTom Bradley International Terminal),這個航廈是因應1984年的洛杉磯夏季奧運會所建名字是第一位非裔洛杉磯市長擔任市長20的名字。
現在的航廈是將舊航廈拆除後新建的,2013918日才開幕,算是新航廈,專供非美國籍的27家航空公司飛機起降。

經過了12個多小時的飛行後,的確需要活動一下筋骨;旅行社所安排的洛杉磯市區觀光,原不是我感興趣的,但轉機時間過長,不觀光還能做甚麼,也就隨意走走、看看、拍拍照了。

而無意間吃到喜歡的Auntie Anne’s soft Pretzel,即小小的滿足。
p.s. 洛杉磯時間比台北慢16小時。

夜宿機場的Hilton Hotel Los Angeles Airport

LA搭乘中午的南美航空(LAN)班機,經過9小時的飛行,於凌晨時分抵達海拔1550公尺,有花園城市之稱的古印加文化發祥地,秘魯首都利馬Lima。機艙靠窗的座位,不是一般的拉下推起式遮陽板,而是一個橢圓形按鍵,可以隨喜好,調整窗外光線通透度的明暗,大白天陽光強,只要調成像戴太陽眼鏡一樣的光線,是一項頗具人性化的設計。
p.s.利馬時間比洛杉磯快3小時(比台灣慢13小時)。

利馬Jorge Chavez機場離市區10公里。算了算,這趟行程總共出入利馬機場6次。

夜宿Sheraton Hotel
Hotel正對面是利馬的Justice Palace(司法大廈),因為對治安膽顫心驚,只從窗口望望馬路上的景觀,也不敢走去街道上拍拍照。


利馬的空氣品質,除了霧濛濛還是霧濛濛;灰灰的霧。
沿著利馬的海岸公路前往利馬南方400公里(光是車行時間就超過6個鐘頭),祕魯南部Ica區的Nazca Nazca文化曾蓬勃於西元前100年到西元800年之間,這座城市因此而得名。
沿途空氣品質極差,出了市中心區後,掠過車窗,眼前所見到的建築、車輛和祕魯人,感覺好像是去到了落後、髒亂的貧民窟,不禁納悶這怎麼會是一國之都呢?




Nazca文化之謎(The enigma of Nazca culture
利馬南方的Nazca desert位在安第斯山脈山腳下和太平洋海岸間,又叫做Sechura desert1997年,一個飛行員飛行此地上空時,從空中俯瞰這片沙漠,偶然發現這些西元前400~650年的各種原住民的Nazca Lines巨大地理圖騰。這些出現在天文書中的蜂鳥、外星人、猴子、蜘蛛、禿鷹、魚、美洲虎、鯨魚等動物和正方形三角型等幾何圖案,人們從平地根本無法窺探,也唯有從高空中才能看得到。
據推估,這些圖騰可能是在當時安第斯山的祈雨儀式當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我們搭乘Nazca Lines Flight景觀飛機,探訪Nazca文化。
Nazca Line Flight是小型飛機,一架飛機可搭載10人,因為有承載重量的限制,搭機前每個人都要先過磅,並依所領取的號碼入座。

俯瞰下方的沙漠,依飛行員的指示方向看到圖騰時,都引起了陣陣驚嘆聲。
為了讓大家看清圖騰,飛機得不斷輪流偏向左右方向並以360度迴轉,一向自詡不暈機、不暈船的我,居然吐了;雖然吐得一塌糊塗,左手持塑膠袋,右手所持的相機還是拼了命的按快門。
明明清清楚楚看到不少圖騰,包括外星人、猴子、蜘蛛、狗、手、樹、鯨魚、蜂鳥、大鳥、鸚鵡、三角形等,回家整理照片時,卻只留下少許畫面;顯見相機功能之不足,好吧!就讓畫面存留在記憶中。


夜宿Hilton Doubletree Paracas Hotel

下一個生態之旅是利馬南方260公里的自然保護區與渡假勝地帕拉卡斯Paracas,我們搭乘遊艇遊覽巴雷斯塔斯島Islas Ballestas

這些矗立在海上的岩石小島,屬於自然保育區,總面積達33萬公頃,因為有各種不同種的鳥類齊聚在此,形成了非常特別的景觀,也因而被稱為「鳥島」。

島上有各種候鳥棲息,包括鵜鶘、鸕鶿、燕鷗等,其中最多的就屬秘魯鰹鳥,還有企鵝,以及與它們共享棲息之地的海獅與海狗。

鳥群固然壯觀,排出的糞便卻是令人怯步,大家都依領隊指示,穿起塑膠輕便雨衣,以防萬一被空中的鳥糞襲擊,雨衣可以扔掉,若要洗衣服可就麻煩了。

眼前所見,黑色的是密密麻麻的鳥,黃色的是岩石,白色的除了鳥就是鳥糞,當然這些鳥糞也不是沒用途的,它可是秘魯的重要經濟來源之一。


下午再沿著太平洋岸公路北上返回利馬。

出發前弟妹不只一次提醒愛吃澱粉的我,一定要吃紫色玉米。
紫玉米是安第斯山的原生植物,含有高酚化合物和花青素。營養價值高,含18種胺基酸、微量元素等,據說具有養生抗癌作用。紫玉米做成的飲料叫做Chicha MoradaChicha Morada除了有玉米成分外,還添加了鳳梨、肉桂、丁香和糖提味。
南美航空秘魯國內段所提供的飲料有Chicha Morada,得以喝了好幾回。


晚餐的餐廳是一家得過各種獎項的、備受推薦的、座落在海岸邊的La Rosa Nautica Restaurant
我們抵達時天色已漸昏暗,遠遠就看見灰黑色的鵜鶘在餐廳窗口下的水面悠游,可惜待我們沿著木棧橋走走、拍拍,進入餐廳坐下時,水面已然漆黑,除了一點燈光的反射外,已不見鵜鶘蹤跡。
美麗的海岸夜景搭配美食之下,不能沒有美酒,我選祕魯國酒Pisco sour 佐餐。Pisco sourpisco 酒加上檸檬和蛋白,酸酸甜甜的雞尾酒,愛極了。

開胃菜Ceviche de pescado(酸橘汁醃海鮮),以及主菜Arroz de marisco crema caramelo(黑啤酒燉鴨和香菜燉飯)都令人吮指回味


p.s.發現出發前惡補的簡單西班牙語還挺管用的。

世界遺產利馬古城區Historic Centre of Lima
利馬位於秘魯海岸線的中央,西臨太平洋,它是秘魯的西班牙文化重地,利馬古城區1988年被列為聯合國的世界遺產。

聖馬丁廣場Plaza de San Martin的中央豎立著秘魯獨立英雄聖馬丁將軍的馬上英姿銅像,廣場周圍都是商店街、電影院、飯店及餐廳等。
阿瑪斯廣場Plaza de ArmasPlaza Mayor)又叫武器廣場,是利馬的發祥地與核心,周圍環繞著政府宮、主教座堂、市政宮等。

中央廣場四周圍繞著五顏六色的建築,廣場中央有座石造噴泉。而面對廣場,建於西班牙殖民時代,供奉聖若望的聖殿「主教座堂」擁有全市最美的木造陽台,當時來自西班牙的統治者彼薩羅Francisco Pizarro就長眠於此。


利馬市政廳和秘魯總統府等雖是舊建築,但可想見它昔日在西班牙殖民時期的榮華。


西班牙巴洛克風格的聖方濟教堂Monastery of San Francisco,還以它地窖的墓穴Convento de San Francisco)聞名,地窖墓穴是1943年被發現的,據估計,裡面埋了25000具虔誠天主教徒的骨頭和頭顱,這些骨頭都分門別類的存放著。
1991年,聖方濟聖殿與修院一起被列為世界遺產。
這個地窖墓穴和義大利西西里島巴勒摩的地下屍窟 Catacombe dei Cappuccini不太一樣,後者所存放的都是木乃伊。
領隊提醒有忌諱的人可以不要進去參觀。

Larco Museum是一座私人博物館。這座陶藝博物館珍藏著4000多年前的藝術品,當然館藏的「情色」陶藝也著實令人歎為觀止;透過陶瓷的外觀及造型,導遊講解著過去印加時期的發展(聽完後就還他了),其中還包括幾件黃金面具及頭飾。


做為一個國家的首都,經濟與文化的中心,綽號「王者之城」的利馬,榮耀地被列入世界遺產,卻每每以它的「烏煙瘴氣」和「滿街是賊」聞名,真是情何以堪。
不知別人如何,在市區景點觀光時,我可是隨時眼觀八方的。

午後搭機前往位在首都利馬東北方1320公里的亞馬遜上游城市伊基多Iquitos(飛行時間兩小時)。Iquitos是秘魯亞馬遜叢林地區最大的城市,對外交通完全依靠航空和亞馬遜河航運。
我們搭船進入亞馬遜河流域的支流Rio NapoRio Napo源自厄瓜多,流到秘魯,總長1075公里。

地球之肺-亞馬遜雨林
亞馬遜河流域是世界流量最大、支流最多的河流,面積占南美洲面積的40%。早期的亞馬遜河並沒有統一的總稱,每一段支流都有它自己在當地的名稱,在1502年後被叫做「大河」,後來又在西班牙語中叫「Maraña」,是指混亂、糾纏的意思。1542年時,西班牙探險家Francisco de Orellana在流域探險時被印第安人攻擊,以為遇到了希臘神話中的亞馬遜女戰士,而將大河命名為「亞馬遜河Rio Amaronas」。

入住Ceiba Tops Iquitos雨林度假小屋後,隨即展開探險。
River Safari
準備工作:噴擦防蚊液、長袖衣服、帶帽子、口罩,總之盡量包覆身體。據曾經歷過的好友祝融說,即使施打過黃熱病疫苗,被亞馬遜的蚊子叮到,會紅腫一大包,擦了止癢藥,還是會腫、癢一個月以上。


我們乘坐小艇沿河而行,看著由各種不知名的綠色植物交織而成的叢林。小船先經過黃色滔滔巨浪的河流,河岸兩旁都是些矮小的茅草房舍,河水黃澄澄不見底,而河道也錯綜複雜,寬廣處有如大湖,而稍稍轉彎,卻又是細細的支流,轉入支流後,風浪變小,經過蜿蜒河道,再進入細小支流,河水轉成黑色,當地導遊解釋這是因為此支流含有有機礦物成分的關係。

通常我們提到亞馬遜,腦海中不自覺地就會想到亞馬遜雨林,亞馬遜河也被稱作「地球之肺」,深入這看似安靜,而枝幹、藤葉緊密交纏之境,得以體驗大自然所呈現出的強韌生命力。

船夫取出為我們準備的釣竿,以牛肉作餌,從不釣魚的我,居然手氣很順,第一個釣到一條食人魚,興奮不已。導遊扳開食人魚的嘴,讓我領教食人魚尖銳的牙齒。現在恰值亞馬遜的雨季,每天下午都會下大雨(不然怎麼叫做雨林呢?);亞馬遜河的蚊子一直在我們身邊肆虐,導遊說天色很快就要變暗,於是匆匆返回河岸邊住宿的小木屋。



次日早上我們搭船進入印地安部落,這並非傳說中的吃人部落,而是可以讓我們體會當地風土民情的印第安部落。隨後也去了印第安市集。


原盼著此行可以看到粉紅河豚,但遍尋無所得,導遊說因為是雨季,水位升高,河豚應該是遷移了。

傍晚搭船回到Iquitos市區時,我持續站在船頭,仔細看著河面波瀾,希望在離開亞馬遜前能看到粉紅河豚;所幸導遊有說過,河豚其實並非鮮艷的粉紅色,而是粉灰的色澤,我就只管河面波紋的變化,而不去管顏色了。果不其然,天從人願,就在鄰近港口不遠處,忽然看見海豚的背在水面起伏,我大聲對當地導遊說porahi,大家隨我指示的方向尋看海豚蹤跡,數了數,在船隻左邊看到三隻海豚,接著在船隻右前方也看到一隻,我又大聲說porahi,連當地導遊都笑了。
團員驚訝我的眼睛亮,我開玩笑說眼睛大咩;其實是專注於尋找河豚,就比較不會miss!

夜宿Iquitos市中心的 El Dorador Plaza Iquitos
為了隔天要飛到高海拔的Cuzco 可能發生的高原反應,當晚開始服用Diamox Tab.

庫斯科Cuzco
清早從伊基多飛回利馬(飛行時間1小時45分),再轉機前往秘魯
西南方,座落在Huatanay 山谷中,被安地斯山脈Andes Mountain
Range所環繞著,海拔3700 公尺的印加帝國首都庫斯科Cuzco (飛
行時間1小時20分)。

又搭乘南美航空在飛機上我只喝Chicha Morada或是Inca kola

印加人(Inca)是南美洲古代印第安人,屬於蒙古人種。Inca的意思是「太陽的子孫」。這些印加人主要生活在安地斯山脈的中段,以秘魯的庫斯科城Cuzco為中心。

這個因西班牙的殖民,而使得其原有印加建築大量消失的神聖古都
Cuzco,印加話的意思是「世界的中心」,祕魯人喜歡稱它為「安地
斯山谷王冠上的明珠」,因它的輪廓就像是一隻美洲豹,中心廣場是
豹的腹部,而頭部就是城外以巨石堆築的薩克薩瓦曼Sacsayhuaman
其Z字型外牆象徵著美洲豹銳利的牙齒,在山谷上面就可以看到外型
如美洲豹的印加都城(聽導遊的解說,得再加點自己的想像力)。
薩克薩瓦曼距離Cuzco2公里,石牆是以印加石頭所圍成,石塊連
接的形狀呈多樣性,牆體向內傾斜,因此這個遺址在Cuzco的強烈毀
滅性地震中仍得以倖存。

如今依然可看到印加宮殿的花崗岩牆壁,而紀念碑和太陽寺廟也都還
被保留著。

Cusco古城於1983年被列入世界遺產。

往祕魯東南方前進,沿途經過美景不斷的神秘谷後,抵達聖谷El Valle SagradoUrubamba小鎮。


夜宿Aranwa Sacred Valley(印加聖谷仙境),這原是個17世紀時的殖民牧場,占地不小。抵達時,飯店人員立即端出古柯葉泡的古柯茶讓我們飲用。


古柯茶Coca tea和瑪黛茶Yerba Mate
古柯茶是用古柯葉來泡的茶,安第斯山脈的居民使用最多,和綠茶一樣,喝起來帶一點苦、帶一點甜。
古柯茶據說可預防高山症,所以是必喝的。
瑪黛茶是另一種南美洲人常喝的茶,含有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與纖維,又稱做液體沙拉或奇蹟茶,具有改善睡眠、鎮痛、止瀉、解便秘的效果。
古柯葉不能買回去,但是瑪黛茶可以帶。我買了古柯糖,古柯茶包和馬黛茶。
全球有機瑪黛茶產地面積依序為澳洲、阿根廷、巴西。
瑪黛茶茶具的吸管很特別,可以濾過茶葉,太有意思了。原想家裡已有濾茶器,並未買馬黛茶專用的茶具,等到想買時,已遍尋不著,有點後悔。

晚餐時,樂師演奏著印加音樂,聽來很舒服,於是向樂手買了一片冥想的印加音樂Meditation Inka


清晨四點多即起床,因為要前往Cusco西北方130公里,海拔2600公尺,屬於烏魯班巴Urubamba省的印加考古所在小鎮Ollantaytambo,接著得再搭乘一個半小時的高山火車(車資不斐,來回136美元)到熱水鎮。

火車上,可以看到在雲霧中若隱若現的,高度6000公尺、山頂終年積雪,像金字塔形狀的Baloneca mountain

火車抵熱水鎮Aguas Calientes,再轉乘巴士(來回19美元),前往我一心嚮往的、那座被埋藏已久的印加古都馬丘比丘Machu Picchu

馬丘比丘Machu Picchu
Machu Picchu意思是古老的山。整個遺址高聳在海拔約2400公尺的山脊上,俯瞰著烏魯班巴河谷,它也是世界新七大奇蹟之一。
這座有「空中都市」美稱的秘魯高原要塞都市,在它斷崖峭壁頂上,曾築有神壇、宮殿、梯田等精巧的石造建築。


馬丘比丘為古印加帝國的「空中之城」,又名「遺失的古城」。
古城的印加人神奇地消失後,直到西元1911724,美國考古學家Dr. Hiram Bingham意外發了這個神秘山城遺跡,才揭開了它神秘面紗的一小部份。
馬丘比丘的遺跡由約140個建築物所組城,包括廟宇、避難所、公園、居住區,而印加風格的磨光規則形狀的牆,應用了精美的接縫技巧,石塊間的縫隙極小。階梯通常是由一整塊的花崗岩所鑿成。水利則是穿鑿石頭規劃而成的溝渠和下水道聯繫,通往灌溉系統。
至今人們仍無法明白當時的印加人是如何將重達20噸的巨石搬上馬丘比丘的山頂。

在群山峻嶺、懸崖絕壁之頂端,古印加人建城於此,以為如此更能直接接觸他們的太陽神。獻給太陽神印地Inti 「栓日石Intihuatana」、「太陽廟Temple of Son」與「三窗之屋Temple of the three windows」,都是具有重大的考古價值。



當地導遊帶我們一一走過Sacred Rock聖石(是一種祭拜儀式時使用的石頭)、主廣場、神廟區、主大門、瞭望屋、神鷹殿Temple of the Condor、印加房舍、水道、太陽門。這一趟走下來,真是累垮了。




馬丘比丘門票約美金46元,可在一日內多次進出,誰還有體力啊。這趟行程搭火車和進馬丘比丘都要核對護照,票面上還打印著姓名和護照號碼,不解為什麼需要這樣嚴格的手續。
1983年,馬丘比丘古神廟被列入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

其實沿著烏魯班巴河谷,還有很多令我們現代人驚嘆的古印加文化遺跡,美的不只是其中的巨石建築,而是那些印加古人建城的智慧和在那些雲深不知處的高山絕世生活。
而馬丘比丘山城後面另一座山叫做Huayna Picchu (Young Mountain),在它的襯托下,透過鏡頭看馬丘比丘,整體顯得更為壯觀、更引人注目。



我們運氣好,在烈日艷陽下走馬丘比丘,很累,可是看到的、拍到的,都是令人瞠目的美景,待要離開時,雲層已籠罩在山巔。朋友祝融說當年她是穿著雨衣遊馬丘比丘的;而領隊數日後對我們說,我們後面出發的那一團,是在濃霧中遊馬丘比丘。

在熱水鎮集合時有一些自由活動的時間,我一個人逛累了,便坐在餐廳門口的椅子喝庫斯科啤酒,看行人來往,因為剛剛圓了一個夢,喝著冰涼啤酒,格外感到輕鬆愉悅與滿足。


回到庫斯科Cuzco,夜宿Libertador Placio del Inka
這是座落在San Domingo修道院和黃金太陽神殿Qorikancha 前面的飯店,晚餐後原想拿腳架出去拍夜景,可惜下著雨,加上實在是累極了,便作罷。


次日清晨,我一個人漫步在幾乎無人的古城街道中,看著雨後街道的石頭、牆面的石頭,心想,怎麼會有這樣美的石頭,眼前所見,盡是古印加大小石頭的藝術創作,愛上了這些石頭,愛上了這座古城。


Cuzco 庫斯科古城的時空之旅
早餐後導遊帶大家漫步在這座古老的城市,細細品味這被時間所停止的古鎮,包括前往代表著印加文化不墜的太陽神殿Qorikancha,神殿保留著大石嵌密的原始建築,不難看出印加的強盛之姿。此神殿於西班牙殖民時期被改為聖多明哥修道院Convento de Santo Domingo,當初這座神殿由每片重達2公斤的黃金牆所建成,總共有七百多片。其內有黃金神壇,及許多由黃金、白銀打造的農作物,供豐年祭用;但今天我們僅能看到巨石的建築架構。





位於廣場旁的大教堂Cusco Catedral,是1559年之後最主要的教堂,花了近一個世紀才建完成。內部陳列可觀的油畫,融合了歐洲1617世紀的主流藝術及當時安地斯人的文化色彩。


整座大教堂分成三部分,除了教堂本身,還有聖家堂 Temple de la Sangrada FamiliaEl Triunfo del Temple 教堂中著名的宗教藝術品包括原是雪松蓋金箔的銀色祭壇、瑪利亞安哥拉鐘Maria Angola Bell、聖器收藏室、黑基督Black Christ、黑色十字架等等。


午後前往海拔3860公尺的普諾Puno,它是位於安地斯山高原湖泊的的喀喀湖Lake Titicaca畔的小鎮,也是祕魯的民俗之都,以原住民手工藝品聞名。途中經過標高4338公尺的地方,路旁草地上已見白雪(雪霜分不清),繼續往前不久,下起大雨來,過一會兒雨停了,又見到綠色蒼翠的草地,接著又是驟雨,再度領教了變化無常的天氣。

夜宿的的喀喀湖邊的飯店 Libertador Lago Titicaca Puno
晨起拉開窗簾驚見太陽就要從湖面升起立即跳下床取腳架方想起這是高海拔動作急不得得慢慢來。

早餐時,從餐廳看到湖面船隻滑過的水波紋,真是美,就像一幅畫。飯店旁草地上的天竺鼠四處跑,也都忙著吃早餐;而飯店飼養的Alpaca則在獸欄中嗯嗯叫,等著被放牧吃草。


早餐後散步到飯店旁的碼頭,又一次領略了陽光、烏雲瞬間的多端變換。再漫步走到制高點,居高臨下的360度景致,整個的的喀喀湖就在腳邊,真是不虛此行,前一天拉長途車有價值。

的的喀喀湖Lake TiticacaUros族蘆葦島
的的喀喀湖是南美洲最大的淡水湖泊面積8290平方公里約台灣的四分之一),位於秘魯和玻利維亞交界的安地斯山脈湖面海拔高度3812米,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且大船可通航的湖泊。
的的喀喀湖水深平均140~180公尺,湖中大小島嶼共51座。最大的島嶼上有印加神廟遺址,證實這裡是印地安文化的發源地。的的喀喀湖是印第安人的聖湖,湖區是印第安人培植馬鈴薯的原產地,無怪乎看到的馬鈴薯種類繁多。的的喀喀湖也盛產鱒魚。

我們乘船至烏洛Uros族居住的,以蘆葦草舖成的人工浮島,參觀他們的生活,了解他們是如何利用蘆葦來建造房子和船隻,如何在蘆葦浮島上生活,這是最原始的生活方式,沒有現代化的電力系統及瓦斯設備,但當地原住民卻逍遙自在的生活。


過去的蘆葦浮島會隨水漂流,如今他們改用錨,使其固定在湖床上。較大的浮島甚至可以在上面蓋教堂、學校、商店等。
在搖晃的浮島上,眼前是美麗的湖光山色,澄澈的天空,映在碧藍的湖水上,空氣清新、環境幽靜,彷彿走進夢幻仙境之中。

慈仁德姐在facebook留訊息要我拍蘆葦船,拜陽光之賜,我可沒讓她失望,拍了不少美美的照片。

下午再經普諾,於海拔3825公尺、距離Cuzco 338公里的胡里亞卡Juliaca機場,搭機返回首都利馬(飛行時間1小時40分)。

夜宿機場對面的Costa del Sol Ramada Lima Hotel
次日早起,即告別秘魯飛往智利首都聖地牙哥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