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大利東北部的多洛米堤山(Le Dolomiti)是阿爾卑斯山脈的一部分。
多洛米堤山的成分為碳酸鎂鈣,地質結構屬於石灰沈積岩和白雲石,因此也被叫做白雲石山。
大約2.5億年前,在被稱為特提斯(Tethys) 的海洋中,由一塊巨大的珊瑚礁所形成的原始白雲石山,經過多次造山運動後被抬升,同時也形成了尖銳的點狀、斷裂、以及鋸齒狀角度的山峰。
白雲石顏色偏淺,因此遠看時會呈銀白色或淡灰色,而在日出日落時,又會反射出粉紅、橙紅等美麗的色澤,就是著名的 Enrosadira Dolomiti (玫瑰、粉紅)景觀。
即使對山脈的地質一無所知,這些壯麗山脈的外觀就值得欣賞。
多洛米堤山最高峰Marmolada,海拔高度3343公尺。山脈的範圍很廣,由15個地塊所組成,涵蓋了26個山脈,每個地塊的海拔都約為3000公尺。
2009年6月26日,多洛米堤山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
有許多條長距離的步道穿越多洛米堤山脈,它們被稱為Alte vie(高的道路),編號從 1 到10。通常分為西多洛米堤山脈和東多洛米堤山脈,由一條沿著Val Badia–Campolongo 隘口到Cordevole 山谷的軸線隔開。
多洛米堤山脈以冬季滑雪,夏季登山、徒步旅行、騎自行車、定點跳傘以及晚春和初秋的滑翔傘和懸掛式滑翔翼聞名。此外,每年 7 月的第一週,會在多洛米堤山脈舉行單日公路自行車馬拉松賽。賽程涵蓋多洛米堤山脈的七個山口。
也就是說在任何時間與季節,都適合前往多洛米堤山脈。
一向喜愛戶外活動的弟弟看到多洛米堤山脈的山景圖片時,即毫不猶豫地說願意參加這次行程,這麼爽快倒讓我稍稍吃驚;畢竟過往的他,通常是得三邀四請才會參加旅遊行程的。
9/9 (二)台北 氣溫 30°C 海拔 6m
桃園機場搭乘晚間的土航班機飛伊斯坦堡(Istanbul airport),飛行12個半小時,恰是平日睡眠的時段。
9/10( 三)伊斯坦堡
伊斯坦堡機場飛威尼斯 (Venice)機場,約兩個半小時。
威尼斯 氣溫 20°C (陰)海拔26 m
這是第五次到威尼斯,創了自己造訪同一座歐洲城市的最高紀錄。
出了機場,車行往西,下起雨來、途經Verona ,這坐蜿蜒於 Adobe river 的中世紀老城,Casa di Giulietta 因「羅密歐與茱麗葉」的愛情故事,成為熱門觀光景點。
第三次造訪,我個人是沒有什麼感覺,但見周遭擁塞不輟觀光的人潮,估計只要有人類,這個景點是永遠不會沒落的。
圓形競技場 ( Arena di Verona) 已有兩千年歷史了,這座曾經能容納3萬人的競技場,經歷了1117年的大地震,外圈及上層幾乎完全被摧毀;其石材則被重新用在周邊的建築。如今這座不復完整的競技場,則作為大型歌劇表演的場地(尚可容納15000人)。
這兒也將作為2026冬季奧運閉幕式,以及帕運(Paralympics) 開幕式的場地。
下雨天,撐著傘拍張照留念,別有風情。
老城區(Città Antica),先來杯espresso ,接著前往Ristorante Greppia ,享用抵達義大利後的第一餐。
前往座落在海拔高度1915公尺的休斯草原上的飯店 Icaro Hotel Alpe di Siusi Italy,遊覽車從平地一路蜿蜒盤旋而上,在高速公路上,見到兩旁都是水果園,下了高速公路,上山的路上,先是下起雨,不久後雨停,看到美麗的山嵐。車行越往高處,起霧了,幾乎是伸手不見五指的濃霧。直到快到山上的飯店前6分鐘,陽光燦爛奪目地露出來;太陽就要下山了。
此刻的光影、風景美麗極了,群山環繞;大家都興奮不已,抓住最後一抹陽光拼命拍照。直到飯店老闆娘出來,像趕羊一樣,笑咪咪地趕我們進去吃晚餐。
飯店座落在阿爾卑斯的休斯(Alpe di Siusi) 山地牧場上,環繞著美麗的自然風光,外觀既顯氣勢、亦蘊含著內斂;頗有設計感的木材建築,像是要展翅高飛,和周圍的景觀完全融為一體。飯店內所有的裝飾,在在顯示出是經過精心設計的藝術。從建築物的內部向外望出去,群山景色美極了,令人讚歎。坐在房間的陽台,就能享受阿爾卑斯的山間景色。
草原上有數條登山纜車線,還有一張巨型長椅(Panchina gigante);這是大型的戶外裝置藝術,供遊客拍照留念;我手腳不利索,爬不上去,於是站在椅子邊當做比例尺,頓然感覺自己變得嬌小,挺有趣的。
9/11 (四)Castelrotto 氣溫6 °C 海拔1920m
一早起來,站在陽台欣賞群山仍然不夠,得去草原上漫步。6:49 山頭一抹橙色令人驚艷,但瞬間即逝。拍下這張照片而雀躍不已;中獎應該就是這樣的心情吧!
西多洛米堤(Western Dolomites)輕健行 - 刀鋒山(Seceda - Seiser Alm)
海拔2519公尺的刀鋒山位在南堤洛( SüdTirol) 地區Puez Odle自然國家公園內、Val Gardena 山谷的向陽面,是多洛米堤世界遺產的一部分。
在白雲石灰白相間的岩層脈理,刀鋒山以其鋸齒狀如軍刀的山脈稜線聞名,伴隨著特殊的阿爾卑斯高山植披,春天時草原上會是遍地繁花,現在是夏天,則是碧草如茵。
從小鎮上搭乘Funivie Seceda Spa纜車上到高原區,健行小徑星羅棋布,牧場山屋點綴其間,在展開「西多洛米提輕健行」的當下,視野也隨壯觀的景致而開闊起來。
征服刀鋒山,我們搭乘原纜車下山,在Val Gardena山谷的 Ortisei 小鎮上吃午餐。
小鎮上的購物街都是色彩繽紛的木造建築。午餐後,我們搭乘今天的最後一趟纜車下到休斯大草原。
南堤洛省的休斯大草原(Alpe di Siusi),是歐洲範圍最大的高海拔高山草地,也是多洛米堤山脈的熱門旅遊點,特別適合滑雪和徒步旅行。
草原位於Dolomites 山脈的西部,綿延52平方公里,海拔高度在1,680公尺~2,350公尺之間。北邊是Val Gardena,東北邊是Sassolungo 群山,東南則是Sciliar地塊,是所有多洛米堤山脈最著名的景致之一。
這個範圍曠闊的草原上,放眼望去的綿延山脈,是Langkofelgruppe /Gruppo del Sassolungo 群山,包括Sella 山脈、Rosengarten 山脈和 Marmolada 山脈。
天邊的雲朵飄移在海拔3181公尺的Langkofelgruppe 之間,間有牛隻結伴,恬靜而悠閑。飯店座落在草原中央,於是我們欣賞著美景,沿著步道漫步回飯店;走在平緩的路線上,眼前是一望無際的藍天、白雲與綠地。
*Seceda的纜車有三種:Ortisei-Furnes,長度2500公尺,垂直落差450公尺。Furnes- Seceda,長度2050公尺,垂直落差700公尺。Fermeda的坐椅式纜車,長度1900公尺,垂直落差450公尺。
9/12(五)氣溫13-20 °C
早餐前,在飯店附近散步享受晨光時,居然看到遠處兩頭鹿竄過草原,快速抓住畫面,雖然是遠遠的,小小的鹿,在照片裡看起來並不起眼,但還是興奮不已。
富內斯Val di Funes
富內斯是海拔1290公尺,坐落在群山與縱谷間的翠綠大草原。在純樸的村落中,有一座 St. Johann 小小教堂醒目地座落其間,背後的天際線上矗立著巒峰和峭壁,襯托出美麗的畫面。
由於教堂的土地屬私人產權,得買票(4€) 才能就近拍照,居然配有自動售票機的設備;也就是說,拍照要付錢。可惜教堂門上鎖,不能進入參觀。
布萊埃斯湖Lago di Braies
海拔1514公尺,有這麼一處被雪藏在高山裡的世外桃源,回眸是綠松石般湛藍的阿爾卑斯明珠,散發著一種低調的深幽清雅。
原想悠哉漫步環湖步道,但時間有限,悠哉不起來,阿弟、Jenny 和我以快速的步伐,挑戰一個小時完成環湖一圈的任務,還不時停下來拍不同角度的湖光山色,直逼得自己氣喘吁吁。
科爾蒂納丹佩佐Cortina d'Ampezzo
阿爾卑斯山區的科爾蒂納丹佩佐,海拔1224公尺,這裡曾是1956年冬季奧運會的場地,是世界著名的高山旅遊和滑雪勝地,也是BOTA山城(Best of the Alps)中最值得造訪與停留的渡假小鎮之一,從這裡往返東多洛米蒂各個景點尤其方便,我們連住三晚,以俯拾美景。
住宿 Hotel Tofana Cortina
9/13(六)Cortina 氣溫 9°C 海拔1529m
東多洛米堤環山遊 - 拉瓦雷多三尖峰Tre Cime di Lavaredo (氣溫5-1°C ,海拔2529m)
三尖峰Tre Cime di Lavaredo 是多洛米堤最著名的地標之一, 從東到西的三座山峰依次是:小峰 Cima Piccola 、大峰 Cima Grande 、西峰Cima Ovest。
大峰高度2,999公尺,位於海拔2,857公尺的小峰和2,973公尺的西峰之間。三座山峰與Langen Alm 高原(約2200~2400公尺),形成了Valle della Rienza 山谷,盡頭有三個小山湖。
這些山峰位於義大利南蒂羅爾省( Südtirol) 和貝盧諾省 (Belluno) 之間的邊界上,是義大利和奧匈帝國邊境的一部分。 居民講德語和講義大利語。
Tre Cime di Lavaredo(三峰山)曾經是戰場。在1915–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奧匈帝國與義大利在阿爾卑斯山和多洛米蒂地區爆發了所謂的「白色戰爭」(Guerra Bianca)。由於邊界剛好經過Dolomiti 山區,Tre Cime di Lavaredo 就成為義大利與奧匈帝國的前線。山體周圍至今仍可看到戰壕、洞窟、碉堡的遺跡,是當年士兵甚至在冰雪和岩壁中開鑿隧道與據點。
在兩位資深山岳嚮導(Paolo & Paolo) 和領隊帶領下,大家一起健行、登山。
路徑是從 Refugio Auronro出發,經過Cappella degli Aipini 小教堂,接著到海拔2,333公尺 的Refugio Lavaredo,隨後經過Paternsattel 隘口,再抵 2,405公尺的Locatelli Refugio Locadelli 、Laghi dei Piani,最後到達山頂。
整整五個鐘頭的健行活動中,一路上是不斷地上坡、下坡、高高低低的碎石登山道,坡度常高於45度,對我而言是很大的挑戰,再加上最後沿著山壁攀登又窄又陡的小徑登上石窟(Grotta delle Tre Cime),確實有一定的難度。但能完成這趟健行,雖累極,但也挺有成就感;畢竟全團中我是年紀最大的。
扼腕之處是今天天氣不好,霧很濃,看不到完整的三尖峰。不過能看到一些高山牛隻、一隻小旱獺(土撥鼠),拍了些高山小花的照片,都是加分。
米蘇里納湖Lago di Misurina 有「多洛米堤的珍珠」的美名,是卡多雷最大的天然湖泊,海拔1806公尺,靠近Auronzo di Cadore(Belluno)。 湖的周長為2.6公里,最大深度5公尺。這是1956年冬奧滑冰比賽的場地。天氣的關係,這座湖看起來並不突出、也不夠美。
團員們對湖邊紀念品店的熱衷,勝於欣賞湖光山景。
住宿: Tofana Cortina 或Grand Hotel Savoia Cortina d’Ampezzo
9/14 (日)氣溫7 °C 海拔2341m
五塔山Cinque Torri
五塔山海拔2141公尺,是東多洛米堤的一部分,以矗立如塔的巨石聞名。
和Dolomiti 的所有其他山脈一樣,Cinque Torri由白雲石組成,具有特殊的淡灰色。 這座山就以五座塔命名,最大(高)的 Torre Grande 海拔為2,361公尺。
每個「塔」都有自己的名字:
最高的Torre Grande,涵蓋了三個非常吸引攀巖者的山峰:Cima Nord、Cima Sud e Cima Ovest;第二高的 Torre Seconda,也被稱為Torre del Barancio或Torre Romana;第三個是Terza Torre,或Torre Latina;第四個Quarta Torre,是由兩塊不同高度的岩石組成,分別被稱為Torre Quarta Bassa和Torre Quarta Alta;第五個則是Quinta Torre,或Torre Inglese。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五塔山因其絕佳的地勢成為重要的戰略要地,該地區是義大利和奧匈帝國軍隊之間衝突的戰場;至今仍保存著壕溝和瞭望台。經過重建後,如今這裡是熱門的登山和歷史遺跡探索地,是一個帶有歷史行程的露天博物館。
由兩位Paolo 前導,我們走在岩壁間的石頭小徑上,途中遇到幾位攀岩學校的學生,年輕人馬上過來向兩位資深攀岩嚮導握手致敬。
前半段腳程是往下走,石階的高度幾乎比小腿長,相當艱鉅,我擔心回程不知是不是要四肢併用爬回來。所幸下半段腳程輕鬆得多,是沿著碎石道,走上坡路回到纜車站。
昨天天公不作美,我們見不到三尖峰;老天今天賞我們陽光,得以欣賞五塔山的風光,更具特色。
搭配不同的餐食,從各種麵包、不同起司、生火腿、前菜沙拉,到主菜,我們喝了三種不同的佐餐酒,連甜點都佐以 Moscato Rosa ;我都快醉了。
Tofana Mountain ( Cima Tofana) 托法內山
海拔高度3244的托法內山坐落在Ampezzo 多洛米堤自然公園內,也是多洛米堤山脈的一部分。
搭乘索道系統(Freccia nel Cielo,意為「天空之箭」)從科爾蒂納 (Cortina) 直達托法內迪梅佐 (Tofane di Mezzo) 山頂,共搭乘三種纜車。
從山頂纜車站走階梯到山頂(3211m) 只需步行一小段路,但覺得有點喘,不得不放慢腳步。
我們純粹是搭纜車到山上去拍照的。正開心著天氣好、視野寬廣,看得遠、看得清;但說變就變的天氣,瞬間被濃霧籠罩。
今天纜車費用達56€。
傍晚時分,飯店的餐前「品酒party」,我已無法前往消受,因為中午吃得太飽,又道道菜都搭配不同的酒,已超過個人能耐 ,不能再喝了。
9/15(一)
南提洛Südtirol
位在義大利最北端,阿爾卑斯山南麓的南提洛,曾經是奧匈帝國的領土,在第一次大戰結束後,割讓給義大利。錯綜複雜的淵源,在歷史、人文、語言、飲食習慣等方面受義奧兩國影響,呈現多元融合的地域性。
南提洛東部和北部與奧地利接壤,西部與瑞士接壤。 是義大利最北端、最大的省份之一,總面積為7400平方公里。 南提洛完全位於阿爾卑斯山,最高峰是奧爾特勒峰(Ortler 3,905公尺)。
南提洛超過57%的人使用德語、約23%的人使用義大利語和近4% 的人使用Ladin 語。
南提洛主要是高山牧場的農村,是義大利和歐盟最富裕的地區之一。山地景觀約佔南堤洛總面積的34%,但我沿途看到的是一望無際的玉米田。
每年9月至10月,在高牧場上的牲畜都會隨著傳統音樂和舞蹈被帶回山谷。Ötztal(奧地利)與Schnals山谷和Passeier山谷之間的轉山活動在201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為普遍非物質遺產。
除了城堡和教堂外,南提洛的主要博物館包括:南蒂羅爾考古博物館,裡面有冰人Ötzi的木乃伊、現代和當代藝術博物館、Messner山岳博物館、白塔(Brixen)博物館。
我們搭乘纜車攀上南提洛之巔,造訪山岳博物館(Messener Mountain Museum Corones )
這座由登山家*萊茵霍爾德.梅斯納(Reinhold Messier )所創立的第六座(也是最後一座)山岳博物館,位於海拔 2,275公尺的Kronplatz山頂高原上,是建築大師*Zaha Hadid所設計的。
*萊茵霍爾德.梅斯納(Reinhold Messier )是義大利登山探險家;被稱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登山運動員;壯舉包括人類史上首次,不用氧氣補給獨立登頂珠峰(喜馬拉雅山)成功,他也是第一個登頂世上所有14座8000公尺高山的人。
*扎哈哈迪(Dame Zaha Mohammad Hadid)是作品無數、獲獎無數,出生於伊拉克的世界知名建築大師。
博物館的部分建築物嵌入山體的內部,僅露出混凝土、玻璃和鋼材結構,與周圍的自然環境融為一體。
建築風格秉持哈迪一貫標誌性的流線型和有機曲線,充滿未來感。大型曲面混凝土結構與開闊的玻璃窗相結合,形成壯觀的景觀框架。
建築物內部設有洞穴般的展覽空間,以及一處從山腰向外懸伸6公尺的觀景平台,讓遊客以240度的環景視野飽覽阿爾卑斯山,沈浸於壯闊的山岳景色中。
博物館展示登山歷史、梅斯納的探險故事、山岳文化的象徵意義、登山裝備、歷史照片等等。
在「AlpiNN by Norbert Niederkofler 餐廳」吃特色的午餐。
南提洛米其林三星名廚Norbert Niederkofler是「Cook the Mountain:The Nature Around You 」這本書的作者。他想傳達的理念,是以在地小農當令的天然食材烹調,每份菜單的發想皆是對大山、原鄉,以及生產者來致敬,簡單、純粹、天然與永續發展是不變的宗旨。
多比亞科湖Lago di Dobbiaco
多比亞科湖(德語為Toblacher See)是一個小高山湖泊,起源於山體滑坡,位於 Val Pusteria,距離 Bolzano 約106公里的Dobbiaco。 這個湖位於同名村莊的南部。
這個湖正好位於 Tre Cime自然公園和Fanes-Sennes和Braies自然公園的邊界上。 是阿爾卑斯山中一顆璀璨的寶石。湖水清澈見底,環繞著壯麗的山景與鬱鬱蔥蔥的森林,呈現出夢幻般的藍綠色澤。純淨自然環境讓人遠離城市喧囂,感受片刻寧靜。
即使在夏季,湖水依然冰冷,但可以乘船或腳踏船。 在寒冷的季節,當湖水完全結冰時,在冰上行走。有些年輕人在湖中游泳,實在佩服。
看到一位老先生站在湖邊釣魚,釣魚是需要在現場購買許可證後,才可以釣湖中的魚。
2000年春天,在湖周圍修建了一條自然小徑。 沿著這條沿著整個湖泊周邊的路線,設定了11個關於湖附近地區的植物群、動物群和地貌的不同資訊表。
時間上不允許我們多逗留,好可惜。
前進奧地利。
沿著Drava River (多瑙河)往北前往 Lienz。
利恩茲Lienz
利恩茲是奧地利東提洛的一個中世紀城鎮。
位於東阿爾卑斯山的伊塞爾(Isel,冰川餵養的河流)和德拉瓦(Drava)河的匯合處,位於北部的霍埃陶恩(Hohe Touern)山脈和南部的蓋爾(Gailtal)阿爾卑斯山脈之間。
住宿: Grand hotel Lienz Business- Wellness & Gourmet
飯店設計裝潢都很有格調,牆面、走道四處則盡是奧地利畫家 Gustav Klimt的作品,住宿賞名畫太棒了。
次日早餐後附近漫步,空氣非常清新舒適。
9/16(二)Lienz 氣溫 15 °C 海拔 672m
海利根布盧特Heiligenblut am Großglockner (海拔1292m)
奧地利海利根布盧特,又稱聖血小鎮。位於中東部阿爾卑斯山內 High Tauren 山脈的一個山谷中、奧地利最高峰Grossglockner和Pasterze冰川腳下。
位在大鍾山旁,鎮上的聖血教堂(Saint Vincent Pilgrimage Church),相傳在西元914年由一位丹麥騎士Briccius 從君士坦丁堡(現在的伊斯坦堡)的聖索菲亞大教堂帶來了一個聖血瓶(裝著耶穌聖血)到此存放而得名。
騎士曾經為君士坦丁七世皇帝服務,在穿越阿爾卑斯山的半路上,他被雪崩埋葬了,面對死亡,他把聖物藏在小腿上的傷口裡。 後來,當地農民在一個三穗麥穗穿過雪地的地方發現了他的屍體;正如海利根布盧特國徽中所呈現的那樣。
這座獻給 Saint Vincent of Saragossa 的哥德式朝聖教堂建於1460年至1491年,有突出的尖塔。 教堂裡還收藏著1520年晚期哥德式的有翅膀的祭壇畫,以及一個存放布里奇烏斯遺體的地穴和墳墓。
*薩拉戈薩的文森特(Vincent of Saragossa)是一位天主教聖人,出生於三世紀時的西班牙Huesca。羅馬皇帝Dacian 開始迫害基督徒後,文森特與瓦列里烏斯被捕入獄。當法官以焚毀他的基督教書籍為條件釋放他時,文森特拒絕,表明他已經準備好為了自己的信仰犧牲一切。文森特隨後遭到各種酷刑折磨至死,他的屍體被丟入海裡。
如今小鎮住民大約一千餘人,純樸的村落周圍環繞巍巍大山,山間的鄉村小路人煙稀少,雨後散步起來頗有詩意。
大鐘山冰川公路Großglockner-Hochalpenstraße(Grossglockner High Alpine Road)
大鐘山是東阿爾卑斯最重要的山峰之一,是奧地利海拔最高的公路。 它穿過過2,428公尺的Fuscher Törl和2,504公尺的Hochtor P隘口,進入薩爾茨堡州。這條路是以奧地利最高峰Grossglockner命名的。
這條公路每年5月~10月底開放;行駛在這條沿山開闢、貫穿南北的冰川公路,全長48公里,以絕美36彎道而聞名,沿途經過 Pasterze 冰河,若是天氣好的話,隨日照會有光影的變化,可惜到公路的半途,海拔 2498m的髮夾彎時,氣溫4°C,開始起霧,白茫茫一片,什麼都看不到了。
午餐的景觀餐廳「Panoramarestaurant Schareck 」旁邊有幾個土撥鼠洞,守在洞口,土撥鼠會鑽出來,體型很大,毛色亮麗,胖嘟嘟的,可愛極了。
基茨比厄爾爾Kitzbühel
基茨比厄爾位於北提洛(奧地利因斯布魯克Innsbruck ),是一個中世紀小鎮,這裡是世界上最著名和最獨特的滑雪勝地之一。
它主要由國際上流社會光顧,擁有奧地利最昂貴的房地產。靠近慕尼黑,使其成為德國精英中度假屋的首選地點。
住宿:Grand Tirolia Kitzbühel
飯店占地很大,是座水療的渡假飯店。
坐下來,享受著閒適的時光,周邊是雄偉的山脈,鬱鬱蔥蔥的原野,充分感受到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氛圍。
飯店四處看到鹿的標誌,大門、房門上、房間內等等都有可愛的鹿,問了工作人員,原來鹿是 Kitzbühel 這個地區的吉祥物,但平時你要看到鹿並不是太容易。
四點多就醒來,煮一杯espresso 來喝;滿室生香。
早餐後,漫步高爾夫球場,阿弟居然撿到一顆高爾夫球,太有趣了。
9/17 (三)Kitzbühel 氣溫 8°C 海拔845m
愛痕湖Achensee
位於提洛的Jenbach以北的愛痕湖,當地人稱之為「阿爾卑斯峽灣」。
愛痕湖是聯邦州內最大的湖泊,最大深度為133公尺。 它與Achen山谷一起,將西部的Karwendel 山脈與東部的 Brandenberg 阿爾卑斯山分開。
愛痕湖是個高山湖泊,水溫相對的低,很少高於20°C。水質接近飲用水,視野可達地表以下10公尺。 它的尺寸和風況使它適合風帆衝浪。
坐上百年蒸汽火車,穿越 Inntal Valley 駛向湖區,彷彿童話世界,沿途欣賞浪漫山林與可愛村莊。
Achenseebahn 是一條長6.78公里的米軌(介於窄軌與中軌之間)鐵路,在奧地利提洛的愛痕湖上,在Jenbach和Seespitz之間運行。
在行駛距離內,其高度落差達約440公尺,更陡峭的路段,則使用Riggenbach 機架系統。 它是歐洲最古老的軌道鐵路,仍然以蒸汽運營。
Achenseeschifffahrt
有三艘船在Achensee湖上提供全景遊覽和往返交通。
雷特溫克爾Reit im Winkl
二遊(2023年9月14日)Reit im Winkl
雷特溫克爾是一個小村莊,位於德國巴伐利亞州東南部的德國和奧地利的邊境。
在申根區形成之前,它是一個移民和海關管制點。 它位於巴伐利亞阿爾卑斯山的基姆湖以南和冬季兩項世界盃主場Ruhpolding的西南部,面向Tyrol。 這個村莊毗鄰奧地利Tyrol和Salzburg,以空氣品質絕佳聞名,因此也吸引不少為了改善健康狀況而前往的人。
Reit im Winkl的人口約為2600人。
住宿:Relais & Châteaux Gut Steinbach Hotel Chalets SPA
網路上評價相當高的飯店;到了這間農舍型的度假飯店,確實有很特別的感覺。有農村牧場的氣味,有牛、有馬、有氂牛、有紅鹿,還聽到鵝的叫聲,有意思極了。
一棟棟獨立的木屋,獨立的院落、草坪、圍籬,適合一家人或三五好友,或兩三個小家庭一起來度假。
9/18(四)氣溫10 °C 海拔700m
基姆湖Chiemsee
基姆湖是巴伐利亞地區最大的湖泊,被稱為「巴伐利亞海」,位在湖畔的小鎮普林,坐擁青山綠水,靜謐純樸。Tiroler Achen河和Prien河從南部流入湖泊,Alz河向北流出。阿爾茲河流入Inn河,然後與多瑙河(Danube)合併。
Chiemsee分為兩部份;東北部大的部分,稱為Weitsee,和西南部小的部分叫做Inselsee。在湖的底部,有個雙隕石坑。
Chiemsee和許多其他高山湖泊一樣,在大約1萬年前的最後一個冰河時代結束時,由冰川(Zungenbecken)雕刻而成的空洞形成。 最初,湖面積近240平方公里,大約是目前面積的三倍。 在一萬年內,它的面積縮小到大約80平方公里。 在1904年之前,水位降低了大約一公尺。 結果,大片旱地被開墾了;基姆高(Chiemgau)就在基姆湖周圍,是一個受歡迎的休閒區。
湖上有三個主要島嶼:Herreninsel(男人島),是最大的島嶼,面積為238公頃;Frauenchiemsee,15.5公頃,也被稱為Fraueninsel(女人島);以及無人居住的Krautinsel(蔬菜草藥島),3.5公頃。
小鎮上的碼頭提供定期船班往返於湖中的男人島與女人島之間。
男人島Herreninsel(Schloss Herrenchiemsee)海倫基姆湖宮
搭乘渡輪,來到基姆湖上的男人島,參觀擁有「德國版湖中凡爾賽宮」之稱的「海倫基姆湖宮」,是童話國王路德維希二世(Ludwig Otto Friedrich Wilhelm)生前所建造的最後一座,同時造價也最為昂貴的宮殿,美輪美奐、夢幻華麗之外,設計時更導入當時先進的一些技術,例如升降餐桌、暖氣系統,使整體建築又增添了許多獨特性。
第二次造訪Herreninsel,但第一次在島上午餐。
女人島Fraueninsel
有別於男人島上宮殿的宏偉壯觀,女人島的一切顯得清幽寧靜。
來自台灣的導遊Wendy帶著我們漫步這座島嶼;島上沒有汽車,有一個建於782年的本篤會修道院(Frauenwörth Abbey in Chiemsee )和及250名永久居民。
小島猶如在秘境般遺世獨立,而純潔白瑕的牆面在搖曳的樹影下更顯端莊秀美。
住宿:Relais & Châteaux Gut Steinbach Hotel Chalets SPA
9/19(五)氣溫10-27 °C
早餐點了Shakshuka 北非烘蛋。
幾天下來,沿途看到很多玉米田,卻沒有吃過玉米,挺納悶的。直到看到玉米田前方的一捆捆飼料塑膠包裝,方知道這些玉米是用來作為牧草飼料用途的。
慕尼黑München
二訪慕尼黑(初訪2023/9/13)
慕尼黑是德國巴伐利亞自由邦的首府,位於德國南部阿爾卑斯山北麓的伊薩爾河畔,是德國主要的經濟、文化、科技和交通中心之一 。
慕尼黑建城於1158年;城市分為老城與新城兩部分,是德國南部第一大城市,全德第三大城市。既是歐洲最繁華和現代化的都市之一,同時又保留著當地傳統的古樸風情,其被譽為德國最瑰麗的「宮廷文化中心」,悠久豐富的歷史賦予城市濃郁的文化氣息和王都風範。
老繪畫陳列館Alte Pinakothek
今日前往巴伐利亞邦第一大城慕尼黑,參訪「老繪畫陳列館Alte Pinakothek」。
Alte Pinakothek 成立於1836年,當年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建築,通過使用天窗以及特別為了觀賞圖畫而設計的懸掛方法,使它在建築上和設計上是當時領先的。建築物外觀與19世紀初王宮式的博物館建築完全不同,特別展現出博物館功能與建築物結構之間的精密關係。
館中珍藏自14世紀至18世紀,文藝復興時期以降,諸如拉斐爾、達文西、盧本斯、林布蘭特、杜勒、提香傑出名家的畫作。(附近另有新繪做畫陳列館,收藏19、20世紀的藝術品。現代藝術陳列館,展覽20、21世紀的藝術品。)
午餐在 Löwenbräukeller - Das Original 用餐,喝Kowenbräw Keller啤酒。
接著來到老城區,在著名的「瑪莉恩廣場」上,最醒目的就是新市政廳。
市中心最熱鬧的瑪麗恩廣場(Marienplatz),此廣場和卡爾廣場(Karlsplatz)之間,是該市主要的步行區與精華之所在,擁有無數商店和餐館。
新市政廳Neues Rathaus有全德國最大的木偶鐘。
新市政廳的前面有一支紀念柱,上面是聖母瑪利亞鍍金雕像(Mariensäule)底座有座的四個青銅雕像,分別代表天使斬殺惡魔,獅子代表戰爭、蜥蜴代表瘟疫、龍代表飢餓、蛇代表背叛。
舊市政廳Altes Rathaus有高冷的茱麗葉雕像;已改為玩具博物館。
新舊市政廳依然是市中心最高的建築之一(慕尼黑市政府規定建築不得高於100公尺)。
上回來慕尼黑時,從新市政廳的屋頂俯瞰老城區的建築,拍了不少照片,現在剛好一併回味。
從下午3:15開始,導遊Wendy很用心,帶著我們走大街、走小巷,認識慕尼黑這座城市,還一路玩遊戲,尋找慕尼黑的守護「小修士、小天使( cherubs/ Putti」),一直走到7點鐘,才去餐廳吃晚餐。
晚餐在 Grill im Künstlerhaus 吃的;在酒足飯飽後,大家走路回飯店休息。
慕尼黑知名地標「聖母教堂(Frauenkirche) 」
是慕尼黑最大的教堂,也是慕尼黑最醒目的地標和精神象徵。教堂建於15世紀,是哥德式風格,但教堂尖頂在16世紀才完工,是圓頂的文藝復興風格。
座堂和新市政廳目前仍然是市中心最高的建築之一,其鐘樓從市內任何方向都能看到。因為慕尼黑市規定,禁止建造任何超過100公尺的建築物。南面的鐘樓樣式屬於晚期哥德式風格,由於沒有太多的裝飾,而顯得十分莊重。這座教堂長109公尺,寬40公尺,雙塔高達99公尺,其中一座比另一座高12公分。登上去得以俯瞰城市全景以及阿爾卑斯山。
兩年前造訪時匆匆地拍了教堂內著名的「魔鬼的腳印」(Teufelstritt),這次前往時遇到教堂在做彌撒,不讓團體進去參觀;當時沒想到若是個別進去,就不會被拒絕了。
住宿:Le Méridien Munich
9/20-21(六、日)
慕尼黑半日遊
沒有晨喚的早晨,我們把握在這個城市的半日時光。
前年的此刻,我也在慕尼黑城區,但停留時間不長,加上遇到下雨天,移動不便,頗感遺憾;那時告訴自己,找個機會再來吧。果真,我又來了。
Wendy帶著對「慕尼黑啤酒節」有興趣的人去看遊行活動;Jenny 對購物有興趣,阿弟、Hu也一起去逛街;我則選擇去參觀慕尼黑皇宮。
慕尼黑王宮 Münchner Residenz
慕尼黑王宮(Residenz Munchen)是德國佔地最廣的城市宮殿,落成700年來一直都是歷任巴伐利亞君王、公爵主要居所。這個新文藝復興風格的昔日巴伐利亞君主王宮,是德國最大的市內宮殿。向遊客開放展示建築、室內裝飾與王家收藏。建築包括十個庭院和博物館,有130個展覽室。
慕尼黑王宮包括王宮博物館(Residence Museum)、珍寶館(Treasury)、王宮劇院(屈維利埃劇院)(Cuvillies Theatre)等三個部分。時間有限,我選擇參觀王宮博物館。
10€的門票已經夠便宜了,我買優待票只付了9€,還附有免費的導覽耳機;太令人感動了。
參觀完皇宮,和阿弟、Jenny、Hu碰面一起吃午餐、購物,各有所穫。
前往慕尼黑機場路上,領隊雅安帶著大家回憶整個走過的精彩行程;在飛機上,我瀏覽著照片,對這幾天走過、看過、體驗過的,重新回味,益發感到滿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